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理财公司密集换帅背后:从“牌照红利”到“能力竞争”

转自:中国经营报

中经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2025年,理财行业迎来高管调整潮。在32家理财公司中,有20家理财公司管理层发生变动。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三季度以来,招银理财、信银理财、交银理财、北银理财等头部机构相继更换董事长或总裁,北银理财半年内两度换帅,交银理财总裁职位空缺半年后终补位,新任高管多来自理财公司的母行或集团兄弟单位。

当前,银行理财规模已超过32万亿元,但逾九成资金集中于固收类资产,在回报下滑的趋势下,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迈向“多资产多策略”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在资管新规落地后,监管要求趋严,集团协同与风险隔离的平衡成为行业核心命题,倒逼理财公司通过人事调整优化治理结构。

母行输送成主流

记者梳理发现,母行体系仍是理财公司人才输送主渠道。如中银理财新任董事长黄党贵来自中国银行(601988.SH)总行全球市场部,建信理财董事长齐建功自建设银行(601939.SH)金融同业部调任,交银理财董事长李豪、拟任总裁徐铁分别曾任交通银行(601328.SH)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及金融机构部总经理,信银理财董事长王洪栋来自中信银行(601998.SH)财富管理部,苏银理财董事长由江苏银行(600919.SH)总行金融同业部总经理周宏接任。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告诉记者,理财公司管理层的轮换呈现出明显的“母行化”特征,这种人事安排体现了银行理财公司治理的重要特点。从母行调任的管理者具备更强的资源协同能力,能够打通理财公司与母行在客户资源、渠道网络、风控体系等方面的壁垒,形成集团化优势。他们对母行的战略意图理解更深刻,有利于理财公司更好地融入母行整体发展布局,在资产获取、产品创设、客户服务等环节形成有效联动。

京华世家家族办公室合伙人李宇明亦赞同上述观点,他补充道,在资金端,借助母行渠道,储蓄、私行等客户资金可以更顺畅地引到理财公司;在资产端,理财公司联动母行公司、投行等部门,可以整合适配的优质资产。这种“无缝衔接”的人事安排既能稳住业务节奏,又能高效整合集团资源,让理财公司在资金端更扎实、资产端更有竞争力。

资深企业管理专家、高级经济师董鹏认为,来自母行的管理者,通常能带来更丰富的金融资源、更成熟的风控体系以及更强的合规意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变化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人事变动,还反映了整个理财行业正在从追求‘规模扩张’的青春期,逐步转向注重‘精耕细作’的成熟期。短期来看,这有助于弥补管理上的断层,加强产品协同,统一风险文化;中长期来看,如果能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和资源配置三方面形成有效协同,将成为提升理财公司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杠杆。”

值得注意的是,跨业态人才引进也成为新趋势。工银理财董事长吴茜是工银安盛人寿原总裁,此前在工商银行(601398.SH)财务体系深耕20年;招银理财新任总裁董方曾担任招商基金副总经理,在招商银行(600036.SH)系统拥有22年的工作经验;高盛工银理财CEO张雨萌曾任晨星中国区董事总经理、Legal & General中国区总裁等。

从“固收独大”到“双轮驱动”

随着新一轮人事布局落定,理财公司新任管理层面临的核心任务也日益清晰。曾刚认为,在经历理财净值化转型后,市场明显分化,客户回报预期调整、存量资金回流银行存款或货币基金,理财公司盈利压力陡增。新任管理层要应对的核心问题是“业务模式再定位与核心竞争力再塑造”,即如何重构产品体系以提升长期回报能力,特别是在固收压缩、权益波动的背景下优化资产配置。

中国理财网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市场共存续产品4.39万只,同比增加10.01%;存续规模32.13万亿元,同比增加9.42%。其中,理财公司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91.13%。然而,规模增长的同时,产品结构失衡问题依然突出。

根据《报告》,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31.2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97.14%,较去年同期增加0.05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83万亿元,占比为2.58%,较去年同期增加0.03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2万亿元。

这种“固收独大”的产品结构,在低利率环境下正面临严峻的收益压力。

根据普益标准披露的数据,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兑付收益率下降。其中,到期封闭式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73%,环比下降0.19个百分点,低于业绩比较基准0.12个百分点;到期开放式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54%,环比下降0.21个百分点,低于业绩比较基准0.28个百分点。

李宇明告诉记者,收益问题是由于现在债券收益率到了历史低位,固收理财收益跟着下行,但大部分银行客户仍想买既稳健、收益又高的产品,这就倒逼理财公司要想办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挖掘潜在收益。

“未来一个阶段内,以固收类产品为基本盘的银行理财产品,其收益率整体仍然呈现承压状态。在此环境下,理财公司如何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并巩固相对优势,这是理财公司管理层需要面对的问题。”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说。

面对这一局面,多位专家建议理财公司采取“双轮驱动、渐进转型”的策略。

“近几年,理财公司已经推动产品全面向净值化转型,随着权益市场的逐步向好,也为理财公司推动含权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推动含权产品还是要循序渐进,以稳为主。”李宇明建议道,一方面,理财公司应夯实投研能力,通过内部培养或外部引进权益投资人才,提升权益资产择时、配置及风险对冲能力;另一方面,应逐步提升占比,可以从“固收+”策略切入,先以红利低波股、指数增强等低波动资产试水,再根据客户反馈与市场表现,缓步增加主动管理型含权产品比例。同时,强化风险适配,严格做好投资者风险测评与产品风险评级匹配,通过投教专栏、路演等方式清晰揭示权益资产波动特性,避免误导。在巩固固收优势方面,则须在债券收益率低位环境下,深挖优质资产,提高交易能力,创新策略设计,持续满足稳健型客户对“低波动+合理回报”的核心需求。

曾刚指出,理财公司在发展含权产品与巩固固收优势之间需要采取“双轮驱动、差异发展”的策略。固收类产品作为理财公司的传统优势和客户基础,仍是业务的压舱石,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信用风险防控、久期管理等手段持续提升竞争力,满足稳健型投资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含权产品的布局应采取渐进式策略,可以从“固收+”产品入手,通过适度配置权益、可转债等资产增厚收益,让投资者逐步适应净值波动。同时,要建立分层的产品体系,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在投研能力建设上,可以通过与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机构合作,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弥补自身短板。更重要的是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客户树立长期投资理念,理性看待短期波动。通过这种“稳中求进”的发展模式,既能保持固收业务的市场地位,又能逐步培育权益投资能力,最终实现多元化、均衡化的业务结构。

杨海平分析称,理财公司在平衡含权产品布局与巩固固收优势时,重点可以从四方面入手:其一,基于自身实际以及机制优势,加快推进投研体系的升级,特别是面向更大范围的市场和更加多元化的资产,提升投研能力。其二,在“固收+”及混合类理财产品项下,增配权益类资产、其他大类资产,以此改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表现。其三,随着“AI+”行动计划的实施,稳妥推进数字化运营与管理能力。其四,继续强化全方位风险防控与管理能力。

曾刚认为,理财公司新任管理层还要解决如何建立差异化品牌和投研优势,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以及如何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投研效率与风险识别能力,强化主动管理。曾刚特别提到,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3%,表明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潜力巨大。理财公司可借助这一趋势,在支持实体经济中拓展新投资领域,实现“投融资双向赋能”,从而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董鹏则从“可持续价值创造”的角度指出,当前理财市场已经进入“破净潮”之后的新阶段,竞争格局在变,投资者也越来越理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任管理层重点要解决的是如何建立起“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高收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理财公司密集换帅背后:从“牌照红利”到“能力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