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编者按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是一个持续向前、分段推进的过程,这其中既包括增量扩张,也包括存量提质。正因如此,在一定时期内统筹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城市更新,有助于推动城市优化结构、完善功能、赓续文脉、提升品质。
城市更新是一项涉及诸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既要以群众视角,从实处着力,在更新过程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也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更要统筹发展与安全,让城市通过更新变得更具韧性、更有智慧。对于每个城市来说,城市更新都是一个考卷,其答案既有共性部分,也有特色内容。
即日起,《工人日报》社会新闻版推出系列报道“城市更新记”,聚焦不同城市在建立可持续城市更新上的生动实践,记录下这些创新的模式和有益的探索。敬请关注。
清晨,成都宽窄巷子的青石板路上,居民提着菜篮走过保留着川西民居黛瓦的院墙,墙内是刚准备开门的文创小店;傍晚,北京西城桦皮厂胡同8号楼的居民,回到由D级危房原址拆建改造而成的宽敞明亮的新家,卸下一天的疲惫;夜间,郑州承载70多年工业记忆的油化厂,变身网红文创园,市民和游客逛市集、吃小吃,流连于锈迹斑驳中升腾起的都市烟火气间……这些点滴生活碎片间流淌出的幸福感,恰是城市更新让旧空间“酿”出新价值的生动注脚。
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成为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环境品质、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的空间治理过程,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当下,各地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创新,有力有效实施城市更新,探索多元化实施路径,一幅幅更宜居、更美好的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多元探索,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
“以前总怕老房子拆了,连喝盖碗茶的地方都没了,现在院坝还在,连路灯都透着老味道。”家住成都青羊区少城街道的张大爷,看着家门口改造后的小通巷,语气里满是欣慰。
在成都的城市更新字典里,“留”与“改”是激活老旧空间的核心密码,城市中随处可见不丢烟火气的空间再造。宽窄巷子片区保留了90%以上的清末民初川西民居院落;杜甫草堂周边临街商铺的招牌沿用木质、竹编材质,确保“推窗见绿、抬头见古”;文殊坊的非遗工坊里,手艺人们多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他们不仅传授技艺,还会讲非遗背后的老成都故事……
从老城区的街巷微更新到历史文脉的活态传承,成都城市更新以“让生活更巴适”为核心。而在沈阳,留存着大量珍贵的工业遗产,如何让这些“沉睡的记忆”重新焕发生机,是城市更新中首要的课题。
在沈阳大东区,有一处曾经闲置的大型仓库群——东贸库。始建于1951年的老仓库建筑群,承载着沈阳作为东北贸易枢纽的历史记忆。2021年,东贸库历史建筑群保护利用项目启动,修缮过程严格遵循“修旧如旧”,使老仓库的工业风貌得以完整呈现。
改造后的东贸库摇身一变,成为集文化、教育、商业、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区,既延续了老工业基地的记忆,又为建筑注入了工业美学基因,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体验,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改造老旧街区6500多个、老旧厂区700多个,为市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空间、更新的消费场景、更多的创业空间。
政策支持,城市更新按下“加速键”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既有利于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宜居性,又有利于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大力开展城市更新,离不开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今年5月,《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明确了推动城市更新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按下“加速键”。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人民群众的需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在任务安排上,《意见》部署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秦海翔表示,这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同时,《意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提出了很多务实举措,以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
政策支持下,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今年6月,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评选结果公示,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包头等在内的20个城市入围,相比于去年首批支持的15个城市,不仅数量增加,覆盖范围和城市级别也均有所拓展。
“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改造,能够补足生活消费短板,创新消费场景,赋能文旅发展,从而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好、更便捷。”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
发挥合力,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
用于支持城市更新的资金从哪儿来?更新如何更好落地实施?如何推动更新可持续?这些都是系统性推进城市更新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有关部门和地方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和探索。
在资金保障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负责人赵成峰表示,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门设立城市更新专项,支持城市更新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已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项目的基础上,扩围支持城市危旧住房等工程。
中央财政则立足于探索新模式、城市更新重点任务、财政金融政策协同等来支持城市更新,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在落地实施过程中,城市更新主体多元、诉求多样,需要建立健全适应城市更新的实施机制。秦海翔表示,要坚持体检先行,找准城市更新的着力点,健全“体检发现问题、更新解决问题、评估实施效果、推动巩固提升”的闭环工作机制,并建立金融、财税、土地等相关支持政策协同机制。
多地实践证明,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离不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如重庆九龙坡民主村采用居民提议、群众商议等“五议工作法”,充分采纳公众意见,建设完整社区,构建便民“10分钟生活圈”;深圳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完成大冲村旧村改造项目,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更新是推动我国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指研究院研究总监吴建钦认为,总体来看,我国城市更新进入多效益统筹、多模式创新、多机制支持、多要素保障、多主体参与的高质量发展期,城市更新在稳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