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让公平优质教育之光照亮每一个孩子

十三师红星实验幼儿园幼儿在红星之声广播站为老师们送上节日祝福(资料图片)。 王晓燕 王璇 摄

10月14日,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援疆教师郜海超(左一)为新星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授课。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通讯员 王晓燕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通讯员 王晓燕 肖丽

“孩子上公办幼儿园免了保育教育费;小学、初中提供的课后服务满足了双职工家庭的需求……”11月18日,谈起近年来十三师新星市教育的变化,市民王磊感慨良多。

这得益于十三师新星市实施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十四五”以来,该师市聚焦“普及普惠、优质均衡、多样特色、产教融合”目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全学段优质教育体系,奋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前教育:普惠“扩圈”助力幼儿健康发展

“真方便!团场有了公办幼儿园,老师专业又有爱心,看着孩子每天都开心地去上学,我们打心眼里高兴!”11月12日早晨,在十三师红星二场幼儿园门口,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李英笑着说。

家门口有所幼儿园,是不少家庭的期盼。“十四五”期间,十三师新星市财政投入持续向普惠领域倾斜,生均经费保障到位,为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师市在保持学前3年毛入园率100%的基础上,重点优化办园结构,积极扩大普惠性资源覆盖面,完成了哈密市兵团属地5所民办幼儿园的接收工作,并推动红星二场、火箭农场3所民办幼儿园转为公办幼儿园,实现了“一团一公办”目标。这些务实举措,让更多幼儿在“家门口”接受到优质学前教育,为家长们减轻了经济负担。

好教育离不开好老师。十三师新星市公办幼儿园聘用教师已实现“同工同酬”,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队伍稳定性显著增强。各所幼儿园坚持以做游戏为基本活动,扎实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同时,创新开展“红星名师”“红星骨干”评选活动,首批5名学前教育红星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提升了师市保教整体质量。

目前,十三师新星市学前教育多项核心指标已通过兵团督导评估,让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惠及更多家庭,助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加速”夯实成长成才根基

11月12日17时30分,十三师新星市第一中学的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操场上,足球小将们奋力奔跑;剪纸教室里,孩子们巧手翻飞,一幅幅窗花逐渐成形;戏曲社团里,孩子们的唱腔稚嫩却韵味十足……这热火朝天的“第二课堂”,正是十三师新星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缩影。

“现在孩子的作业负担轻了,课后活动丰富多彩,学习成绩不降反升,这才是我们期盼的好教育!”新星市一位初中生家长刘涛的感慨,道出了师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的实际成效。

“十四五”期间,十三师新星市规范实施“阳光招生”,控辍保学动态清零成果持续巩固;“双减”政策落地有声,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清零”;校内减负提质同步推进,“5+2”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剪纸、戏曲、体育等社团活动丰富开展,成为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的“第二课堂”。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十三师新星市探索构建“教研交流—四级培训—定期监测—数智反馈—回归课堂”的五维提质机制。教研员不定期开展“驻校教研”,学校领导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寻找对策、精准发力,“兄弟师市”校际交流互鉴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师市义务教育在资源配置、政府保障、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大维度上全面达标,正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大步迈进。

高中教育:改革“赋能”构建多元育人模式

当义务教育打下牢固根基,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则致力于为学生拓展多元成长的空间,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在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毕业生骆敏轩正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

在学校“一生一策”的个性化培养下,他稳步提高成绩,最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我从稳步追赶到脱颖而出,离不开老师们的科学规划和用心指导。”骆敏轩感慨地说,“各科老师协同配合,从不挤占我的课余时间,每次考完试,都会为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给了我奋进的力量。”

骆敏轩的成长轨迹,是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深化教学改革、筑牢优质教育根基的缩影。学校持续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学习机制,从兵团二中、华山中学等名校汲取经验,着力打造“双能型”教师队伍;定期举办“生涯规划周”活动,邀请各行业专家和高校教授进校举办讲座,助力学生更早明确发展方向。

在“扩容提质”的双轮驱动下,学校办学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招生人数从2020年的1500余人增长至今年的2400余人;高中逐年扩招并没有导致质量下降,不降反升,考入大学的学生人数较2021年净增长了28%。艺术类考生专业课与文化课实现“双达标”,3名体育特长生在新疆体育测试中取得喜人成绩,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与高质量提升的有机统一。

这些成绩背后,是学校构建的五维提质机制在发挥作用:邀请疆外名师深入课堂“把脉问诊”,联盟其他学校开展教育质量分析工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精准教学,实施教师专业成长工程,家校共育形成合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责任是帮助他们绽放独特的光彩。”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程波表示,“通过多元培养体系,我们让不同特质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才路径。”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着力培育高技能人才

走进新星职业技术学院的化工实训车间,2023级学生王运合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专注地操作设备。“学校的实训课程紧贴本地产业需求,让我们能快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王运合信心十足地说,“毕业后,我打算留在新星市,用所学的专业技术为本地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为学生拓宽成长空间的同时,十三师新星市同样重视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努力为师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匠心”动力。

该师市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大力支持新星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和宿舍楼等硬件设施建设。学院获批与塔里木大学实施“3+2”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联合开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并申报了兵团品牌专业(群),为学生开辟了提升学历的通道。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学院精准设置了14个紧缺专业,其中高职新增5个,并修订完善了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化工装备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学院已与17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或共建实训基地协议,聘请20名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同时选派教师赴企业实践,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育人平台持续建立,十三师新星市红十字会培训教育基地挂牌成立,绿色化工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加快构建。

“十四五”期间,学院师生荣获职业教育国际奖项1个、国家级奖项40余个,获评“兵团工匠学院”。2025年,新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达3700余人,成为培育新时代“兵团工匠”的摇篮。学院已提前开展2026届高职学生的毕业就业工作,主动对接师市企业需求,深入调研用人单位岗位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精准对接、提前适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让公平优质教育之光照亮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