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
荷兰“KameraOne”网站11月20日文章,原题:看看中国机器人如何在中国全国运动会上协助安全工作 2025 年11月,机器人和机器狗在中国深圳大运中心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场馆协助执行巡逻和安保任务。这些机器人配备了避障雷达和5G等先进技术,并与指挥中心实时相连,市民只需按一下按钮就能快速拨打紧急电话。
可以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展现了中国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李艾译)
巴西247新闻网11月18日文章,原题:中国全运会背后 在中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聚焦于新纪录、历史性赛事以及有舞龙和机器人参与的开幕式之际,北京正在展开一场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行动。这项广受欢迎的赛事,类似于国内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首次在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举行。这种分散举办的方式强调了一个中国原则和 “一国两制”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国家政策的生动实践。
此次全运会通过香港的智能科技投入、澳门主题旅游的推动以及广东的核心物流支持,让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进入加速模式,构建起体育、产业与区域相互连接的模式。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中国原则最切实的体现。
全运会创办于1959年,其目标之一是加强民族团结,同时发掘运动员,推动与体育和健康相关的社会文化发展。从这项赛事66年的发展历程、如今约3.6万名运动员在57个比赛大项中竞技的规模,以及2017年以来所取得的社会成果(当年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群众比赛项目,主题为“全运惠民,健康中国”)来看,这些目标似乎已经实现。
事实上,全运会的影响早已超越赛事本身。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38.5%,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高度关注推动了健身相关活动的发展,并促进了与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
据中国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达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过去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了两倍,从2003年的仅1.03平方米增至2024年底的3平方米。体育已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柱: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用1555个占地面积不低于4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十四五”期间安排中央补助资金56.5亿元人民币,确保公共体育设施能满足人们进行舞蹈、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和武术等各类活动的需求。
目光回到第十五届全运会,或许值得关注的是13岁女孩于子迪在游泳项目中打破亚洲纪录,或是那场跨越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全程230公里的公路自行车赛。作为体育新闻,这些都是绝佳的题材,但它们忽略了当前正在进行的真正“赛事”,尤其是粤港澳三地联合办赛这一许多人未曾留意的模式,其实是体育与身份认同精心融合的成果。这远不仅是后勤保障层面的事,更是一种团结的象征。(作者费尔南多·卡波通多,肖攀译)
葡萄牙《观察家报》11月18日文章,原题: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有能力举办奥运会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岑浩辉18日表示,全运会的成功举办,证明粤港澳有能力共同申办更大规模国际赛事,如奥运会等。澳门和香港这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邻近的广东省,从11月9日至21日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作为中国最盛大的主要体育赛事,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全运会始于1959年,而本届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承办这一全国性大型综合体育赛事。在不久前访问香港期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终身名誉主席巴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申办奥运会的所有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政府的重大国家战略,旨在将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的九个城市整合起来,该区域拥有约8600万人口,创造出超中国全国1/10的经济总量。
岑浩辉表示,全运会盛事提升澳门的城市形象与社区活力,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协作、跨区域活动与长远融合发展提供重要启示。全运会的成功举办,说明粤港澳三地有能力实现更多深度融合,为未来共同申办更大规模国际赛事,如奥运会等奠定基础。岑浩辉还说,澳门赛区此次接待运动员1397人,加教练、领队、队医等工作人员接待人数达2486人。(肖童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