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学术探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孙晓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思政课教学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并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接受到系统、连贯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恰当融入传统文化,既可以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成效,又可以引领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文化基因,筑牢思政教育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都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辅助资料,中华民族孕育了许多传统美德和精神特质,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就是其中的核心代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思想上都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予思政课很多鲜活的例子。为了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将中华传统美德积极融入思政课之中,以有效传承文化基因。比如小学阶段主要运用一些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元素,使小学生能够受到一定的熏陶;初中阶段主要借助一些经典文献、诗词歌赋等引领学生步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高中以及大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转化为青年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社会生活中去,为解决当下的问题服务。在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上,传承文化的基因,能够铸就学生们的文化自信,以及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同时也可以磨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构建课程体系,实现思政教育连贯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指要构建层次清晰、内容融合的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和融入每个学段思政课教学中,并且要从小学到大学一层一层循序渐进。从小学思政课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和行为习惯,用简单的真实经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能够感知到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所在。比如,运用“孔融让梨”故事,可以让学生懂得谦让、懂得与人分享。在初中思政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比如通过诵读、历史研究等方式,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或者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参观历史遗址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在高中思政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进行探究;在大学思政课中则是侧重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责任感,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专业课与课程的融合、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学习。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之中,在每一个学段让学生接受到较为完整的思政教育,发挥出思政教育的实践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思政教育专业性。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建设需要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若想保证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则需教师具备文化素养、教学功底与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思政教育,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进步保驾护航。一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提升其素质、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讨论会等方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讲授。另一方面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法,可通过设立教学研究项目等方式帮助思政课教师进行相关研究,或者举办一些教学观摩会、教学交流会等,相互学习、交流。此外还要加强教师评价,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精神,通过评优评先等方式评选优秀思政课教师,奖励思政课教师,给予思政课教师更多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比如支持其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提高教师的学识和教学能力。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使命光荣、意义深远。为此需要针对不同的阶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强烈家国情怀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评估与优化路径研究”(24MLA001)。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生;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讲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学术探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