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常佩琦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一纸更新名单,映射出中资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进阶之路。
在FSB日前发布的2025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中,我国5家国有大行“上榜”:工商银行由第二组升至第三组,成为首家进入该组别的中资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维持在第二组,交通银行位于第一组。
工行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在巩固自身稳健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风险防控和金融创新能力。同时,还将积极为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2028年第二阶段达标要求做好准备。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此次事件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未来,全球银行业格局有望重塑,中资银行将从“规模出海”向“质量出海”稳步崛起。
工行跻身G-SIBs第三组
针对工行入选G-SIBs第三组,该行资产负债管理部相关负责人11月28日回应上海证券报记者称:“从工行自身看,这是近年来工行持续推进包括智能化风控、现代化布局、数智化动能、综合化服务、生态化体系的成果体现。”
从外部因素看,国际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及汇率变动推动工行此次升组。“去年部分国际大型银行业务增速放缓,系统重要性评分出现回落。此外,由于FSB使用欧元作为分组评估的基准货币,2024年人民币较欧元明显升值,客观上也增加了中资银行的得分。”上述负责人表示。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工行升组反映了其在全球业务规模、跨境联动与系统性影响等方面的持续增强,是国际监管机构对工行综合实力的客观认定。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更高组别后,工行将面临更高的资本与流动性要求。上述负责人透露,工行将积极为TLAC2028年第二阶段达标要求做好准备,确保守住合规底线。
中资银行全球重要性显著提升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工行此次跻身G-SIBs第三组,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更进一步。
“这一事件向全球金融市场传递了三重信号。”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分析称:首先,中资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重要性显著提升;其次,工行升组发生在美国银行升组、德意志银行降组这一欧美银行格局动态调整的背景下,凸显了全球银行业竞争重心向新兴市场倾斜的趋势;最后,全球银行业竞争格局或将重塑。
同时,工行升组将对国内其他大型银行产生示范效应,强化行业整体对全球监管标准的内化与协同,推动中国银行业从“规模出海”向“质量出海”稳步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