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自2024年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以下简称“‘两重’建设”)全面开展以来,已在多个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和成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高质量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项目建设”,为“十五五”期间“两重”建设指明了战略方向。在此背景下,“两重”建设近期再获政策聚焦。1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入实施“两重”建设有关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重’建设是我国稳投资、扩增量、补短板的重点,是积极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提升我国基础能力与安全能力的稳定基石,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国家将‘两重’建设继续作为‘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是基于稳定良好经济发展形势、筑牢经济转型发展根基的重大举措,以稳投资带动稳就业、稳预期。”
项目加速落地 助力基建投资稳步回升
临近年底,多地“两重”项目密集开工建设,涉及水利、交通等重点领域。
11月19日,浙江省江山市张村水库工程正式进入主体建设阶段。作为“两重”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项目,该工程总投资25.33亿元,建成后将彻底改变长台溪流域防洪、灌溉能力“双重薄弱”的历史。
此前11月7日,国家“两重”项目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575亿元的四川引大济岷工程举行建设动员大会,标志着这项四川水利史上投资最大、线路最长、受益最广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交通领域重大工程同样加快推进。日前,湖北省加速推进京港澳、武黄、汉宜三条高速公路“四改八”扩建工程。据测算,三条高速扩建后,高峰期通行效率将提升约150%。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两重”建设加快推进以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完成,其对基建投资的拉动作用将逐步显现,有望助力基建投资稳步回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9月29日明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将抓紧投放到具体项目。10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共支持2300多个项目,项目总投资约7万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整体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投资尤其是“两重”项目建设,已成为当前稳投资的主要抓手。年底前,“两重”建设项目施工进度会显著加快,更多形成实物工作量。预计“十五五”期间,在“两重”建设带动下,基建投资将保持适度增速,在补短板、强基础、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切实发挥好逆周期调节作用。
“全年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速有望达到1.0%左右(名义增速)。”王青预计,考虑到全年PPI同比为负,扣除价格因素后,今年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的实际同比增速将在3.5%左右,继续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强的正向拉动作用。
补短板强弱项 激活内需增长动能
从2024年起,我国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安排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1465个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超过1.2万亿元。2025年,“两重”建设共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等重点领域,目前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记者表示:“2024年以来,我国加大‘两重’建设,既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增长、优化供给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也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培育经济增长点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两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罗毅飞表示,“两重”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1—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0.0%,水上运输业投资同比增长9.4%。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5%,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为22.6%,比去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民间投资增长34.5%,航空运输业民间投资增长20.0%。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11月1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紧实施,“两重”建设和“两新”(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发力显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带动需求扩大和生产增加,促进经济循环,对于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释放内需潜力方面,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
刘向东认为,“两重”建设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点,既能在短期内扩大有效需求,支撑经济可持续增长,又能通过战略性投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粮食、能源、产业链、金融等安全能力建设,将能有效应对复杂形势和防范化解风险,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公共服务均等项目建设,能够增进民生福祉,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刘向东说。
李超在5月份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两重”建设重点投向科技自立自强、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有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国家重大战略顺利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显著提升。
注重软硬结合 资金破局保障落地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要把“两重”建设放在“十五五”全局中谋划和推进,牢牢把握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要求,强化部门协同,注重软硬结合,推动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稳步提升。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两重”建设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紧扣战略需求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强化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确保上下协调、纵横联动、同向发力。同时,“两重”建设不仅要聚焦道路、桥梁、厂房等“硬”设施建设,还要注重技术、人才、管理等“软”实力的提升。软硬结合确保项目在建成后能够高效运营,持续发挥效益。
刘向东对记者表示,当前“两重”建设工作的关键在于通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筹资方式,确保资金精准投放,同时建立健全项目筛选、资金监管和绩效评估机制,实现重点领域覆盖,避免“撒胡椒面”式投资。
张依群建议,相关部门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运用财政金融协同政策工具,持续稳定扩大“两重”建设投资规模。在项目投向方面,应坚持增强投资的基础性、有效性,增强国家安全能力、保障能力、应急能力建设,打通基础设施网络堵点,扩展国家安全梯次纵深,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铺路筑基;在投资效益方面,应注重前期谋划,全面开展项目绩效评估,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为项目赋能,增强项目综合利用能力。
王青对记者表示,考虑到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当前“两重”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之一,是“两重”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时效上面临一定压力;同时,“两重”项目往往涉及地方多个部门,特别是在用能、用地保障等方面,地方多部门之间统筹协调机制仍有待优化,这些因素可能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对此,王青建议,除强化统筹协调机制外,关键要解决好地方配套资金及时到位问题:地方财政盘活存量资产,金融机构加快超长期信贷投放,多方筹集配套资金;上级财政还可适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针对“两重”建设在基层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张依群指出,一方面要重视项目立项的科学性,进行充分论证,避免盲目上马;另一方面要破解项目资金难题, “两重”项目资金预算安排应充分考虑基层财政承受能力,合理规划资金来源,减轻基层财政负担。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晓兰表示,推动“两重”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要注重三个结合:坚持国家所需与各地所能相结合,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因地制宜推进“两重”建设走深走实。
罗毅飞也强调,下一阶段,要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