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青岩古镇景区北大门入口。
花溪区一角。
“爱在深秋”贵阳路边音乐会·黄金大道交响乐在花溪河畔奏响。
第二届“爽爽贵阳·天空之镜”越野赛在花溪开跑。
花溪高坡浪漫紫色花海
赵家山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现场。
大型收割机在花溪区黔陶乡马场村收割水稻。
山河为卷,岁月作答。回望“十四五”,秀美花溪在高质量发展主航道上劈波斩浪、扬帆远航,以敢为人先的“闯劲”开新局,以苦干实干的“韧劲”求实效,交出无愧于历史的时代答卷。
“十四五”以来,花溪区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坚决落实“四主四市”工作思路,谱写经济实力跨越、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发展均衡、民生福祉殷实的精彩篇章。
五年来,花溪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全区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637.14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980.09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全省第4个千亿级区县,实现历史性跨越。
发展过程中,花溪区连续4年上榜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连续6年荣获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从无到有,花溪牛肉粉从地方小吃成长为特色产业,城镇化率超过80%,森林覆盖率持续稳定在55%以上……一项项数据表明,花溪区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城市承载力持续增强,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旅游品质不断提升,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改革创新持续深化,生态优势不断厚植,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平安花溪更加巩固。秀美花溪用五载光阴将一幅壮美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文旅深度融合 释放发展活力
春日赏花,夏日避暑,秋日观叶,冬日康养。一年四季,秀美花溪时时处处都有不同的美景与惊喜。
立足资源禀赋,花溪区紧紧围绕“文旅活区”战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让八方游客一年四季皆能感受独属花溪的秀美,走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黄金大道秋叶泛黄,动人旋律再次响起,纵情演绎秋日浪漫,连续三年举办的贵阳路边音乐会·黄金大道交响乐,融合自然与音乐,带给游客最难忘的浪漫时光;流转六百多年的青岩古镇,接连探索业态创新,打造夜间旅游经济,通过传承创新非遗展演,不断升级“大明志”文化品牌;花溪河畔,花溪公园旁边,溪畔·乡贤里热闹开业,一站式休闲社交空间,带来“入园公园小时光,出园城市大繁华”的别样体验……
可以说,在文旅融合的赋能中,花溪区每年都会打造不同场景,推出全新玩法,呈现不同惊喜,带来独特体验,持续为地区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今年十月,花溪湖公园正式开园,将一幅融合自然与人文的美丽图景呈现在公众视野。漫步花溪湖公园,23.3公顷湖面碧波轻漾,湖光山色相映成趣,风光绮丽的生态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从环境痛点到生态亮点,花溪湖项目坚持生态治理与水利功能并重,通过系统性的水资源调配与水生态治理,引入花溪河清澈活水,打造出这片碧波荡漾的湖面。同时,公园以景叙事,以情动人,将自然空间转化为一段段温暖的情感旅程,增添更多的人文温度,打造可触摸的人文记忆。这让家住附近的吴有富成为公园的常客:“一有时间,我就来湖边散步,累了就坐在桥洞下喝杯咖啡、看看风景,真是幸福感满满。”
近年来,花溪区旅游品质不断提升,连续6年获评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十字街、溪畔·乡贤里街区等建成开业,引进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贵阳首店,落地行匠精酿、去茶山等本土知名品牌的区域首店,“青黔高‘爽爽贵阳·旅居生活’示范带”作为全省首个旅居带精彩亮相。
诸多探索创新,让花溪区在文旅领域收获颇丰,摘得一批闪耀的“金字招牌”。青岩古镇南北明清旅游休闲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青岩寻坊、十字街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扰绕露营基地获评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青岩古镇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天河潭、十字街获评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友笺房获评金山级(五星级)民宿。
与此同时,高水准培育贵阳花溪·高坡“山地英雄会”、“激情贵州”汽摩系列赛等“秀美花溪”IP赛事,花溪被授予“贵州省体育旅游示范县”称号。持续策划开展“溪山春兴”“花溪之夏”“秋语秋寻”“冬霁悦游”四季花溪系列活动,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爽爽贵阳·秀美花溪”城市品牌不断擦亮。
在花溪,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正持续为“秀美花溪”注入不竭动力,绘就一幅生机盎然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城市更新提速 幸福生活加码
一幅幅唯美墙画、一排排创意小店、一个个特色小吃、一家家艺术餐厅……如今,改造后的花溪十字街成为了花溪热门打卡点,每一条街巷都让人眼前一亮,每一处转角都能让人遇见惊喜,可谓“烟火人间新气象,市井长巷换新颜”。
从拥挤脏乱的老旧街区,摇身一变成集时代记忆和时尚潮流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花溪十字街的华丽蝶变是城市更新不断加快的生动缩影。城市更新不仅让基础设施和老旧建筑“改头换面”,更是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让大家享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幸福感。
在繁华的十字街,一边是“网红街”游人如织,一边是居民生活日新月异,老年人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按照贵阳市城镇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要求,十字街社区还建成了养老服务站,设置有阅读区、餐厅、活动室等区域,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化、规范化、多样化的服务。
现在,每天去十字街的养老服务站,已经成为梁小平老人雷打不动的习惯:“这里有很多活动,还配有健身器材,经常有人来义诊。每天来这里量量血压,心里踏实得很,这里就是老年人的乐园。”
改造后的花溪十字街环境令人舒适惬意,正在改造的在建项目令人期待。
目前,花溪区花石路的赵家山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场建设正酣,13栋住宅楼在工人们繁忙的作业中拔地而起雏形已现。在不远的将来,这片土地将焕然一新,成为当地群众宜居宜业、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据了解,赵家山项目所处的地块,是花溪区城中村改造面积最大、情况最复杂、农房密度最高的区域,项目总用地面积54.47公顷,净用地面积6.53公顷,惠及1588户村民,改造面积约44.49万平方米。
花溪区城市更新事务中心主任罗昆介绍,在改造的全过程中,花溪区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项目从方案设计到实施推进,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让村民成为城市更新的参与者和评判者,群众满意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为此,在改造过程中,花溪区针对城中村改造征收难、征收慢、矛盾纠纷多等问题,项目启动征收前,因地制宜拟定房屋征收“正负面清单”,广泛宣传动员,推动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征拆过程中,创新房屋征收“五字诀”,依托“奖、控、责、情、廉”加速推进城中村房屋征收工作。
同时,为加快工程进度,花溪区还通过制定工作时序图,明确各环节完成时限,及时发现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强化目标,量化考核,提升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相关工作,协同考察履约执行水平,建立考核评分机制,按照倒排工期“月调度、季考核”,确保各项目高效、优质、安全建成交付。
数据显示,2024年,花溪区共实施7个项目,改造户数7192户,改造面积189万平方米;2025年,启动实施2个改造项目,改造户数5918户(占全省94.3%)、改造面积71万平方米。花溪区紧抓城中村改造政策机遇,以十里河滩湿地公园、贵州大学、轨道交通3号线及石板、青岩等重点区域为牵引,系统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年来,花溪区持续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三最”户籍政策,净增常住人口超13万人,集聚各类人才超6万人。编制完成《花溪区中心城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初步方案,“东协、西融、南拓、北联、中提”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花溪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体检”与更新精准衔接,累计投入130余亿元,改造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3万余户,改造背街小巷80条、地下管网270公里,惠及群众20余万人。
交通基础设施也在持续完善,市域快铁、轨道交通3号线和S1线建成通车,花冠路、甲秀南路完成节点改造,新增市政道路29条、打通“断头路”8条,花溪迈入外联内畅的立体交通时代,群众出行更便捷、物流运输更高效。
推动乡村振兴 绘就富美画卷
花溪辣椒、花溪草莓、黔陶香葱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花溪辣椒亮相央视《寻味山海》,“花小莓”荣获全国优质草莓金奖……“十四五”以来,花溪区“花字号”农特产品名号越来越响,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十一月中旬,来到位于久安乡的“花小莓”基地,鲜嫩可口的草莓已经进入采摘期,基地负责人熊庆祥正组织工人采摘精品果运往商超。“在商超销售草莓要求高,不仅个头、重量有要求,更要保证草莓品质和食品安全。”熊庆祥介绍,这是他托管“花小莓”久安基地的第二个年头,今年又新增加了金筑基地,再加上自家的草莓园,草莓种植规模超过33公顷,年产值预计超过千万元。
草莓是花溪区具有地理标志意义的特色农旅结合产品,在花溪已有近40年的种植历史,由于其独特风味和绝佳品质,市场表现极佳,多年来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为解决草莓产业覆盖面和带动效果有限、标准化种植程度不高等问题,花溪区打造了统一的花溪草莓品牌,并取名为“花小莓”,将草莓作为花溪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让当地农民富起来。
产业兴旺,群众富裕。“十四五”以来,花溪区脱贫成果持续巩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成高标准农田2133公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幅提升,“花小莓”品牌价值达4.92亿元,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
产业发展过程中,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为此,花溪区在机具保障、技术培训、服务支持等方面不断发力,全面打通农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现代科技力量在田野间尽情奔涌。
放眼望去,从轰鸣穿梭的联合收割机,到精准翱翔的农业无人机,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让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以更高的效率守护每一季的颗粒归仓,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乡村之美,在于纯净宜居;振兴之基,始于环境蝶变。发展过程中,花溪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清两改两治理”“农村五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全面扮靓村寨“颜值”,提升村寨内在“气质”。
在此期间,花溪区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实现全覆盖,建成省级森林乡镇3个、森林村寨10个,成功打造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2个,扰绕村、镇山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推动农村共建共享宜居宜业。
随着村寨环境变净变美,旅居产业也火热起来。花溪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避暑旅居产业,青黔高区域成为全省首个旅居示范带,省级示范民宿保有量全省第一,探索“旅居+田园”“旅居+康养”“旅居+非遗”“旅居+探险”等模式,让屯堡镇山、百庄黔陶、百坊龙井等村寨远近闻名,马场村等9个村、高坡乡等3个乡镇获评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共享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十四五”的辉煌答卷,即将载入史册。“十五五”的壮丽新图景,正待挥毫泼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花溪区将锚定高质量发展,聚势谋远,勇毅前行,让发展的动能更澎湃、城乡的底色更鲜亮、人民的幸福更可感。秀美花溪,正以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璀璨的时代华章。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 文/图
(《征程万里风正劲 更扬云帆向新行》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