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11月26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书面)。据报告介绍,《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工作要点(2025年)》提出的228项具体任务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
在破产企业财产快速解封等方面取得首创突破
报告介绍,北京制定《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工作要点(2025年)》,提出46方面、228项具体任务,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闭环式督查”,目前全年改革任务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
推动《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新修订条款落实,配套出台近50项政策措施,在非资金信托财产登记、破产企业财产快速解封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首创突破。
同时,北京持续完善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制度,及时了解全市营商环境整体情况,推动以评促优、以评促改。坚持问计于企、问需于企,通过市人大市政协直通车、“12345”企业服务热线等渠道,持续收集企业共性问题,加强与行业商协会沟通,深入了解企业关切,在市场监管、工程建设、消防等领域推动形成一批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
启动全国首个股权信托财产登记试点
在重点领域改革方面,北京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实现审查制度市、区全覆盖,截至10月底,抽查各类政策措施1000余件。
在市场准入方面,北京推广企业住所标准化登记,截至10月底,已有约2万家企业通过标准化登记方式申报。变更和注销登记“一件事”改革更加深入,全市简易注销和变更登记平均用时均压缩至1小时内,分别同比压缩84.2%、16.1%。优化食品许可审查要求,制定餐饮连锁“易开店”便利准入措施,持续优化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环境。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59条措施,着力破除民企市场准入隐性门槛。
同时,北京优化信用贷款服务,创新推出“信用领跑贷”,截至9月底,全市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2322.9亿元,较年初增长21.9%。首推建立信托财产登记制度,明确不动产、股权信托财产登记路径及流程,启动全国首个股权信托财产登记试点,实现国内非资金信托财产登记机制从无到有的突破。
1-10月,非现场检查占比提升至70.6%
北京大力推行监管“无事不扰”。加快推广非现场监管,1-10月非现场检查占比提升至70.6%。同时,严格规范涉企执法。深入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出台《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意见》,全面规范检查主体和人员、事项和标准、程序和行为等,持续规范第三方机构入企检查行为。深化推行“扫码检查”,对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予以提示阻断,推动各部门持续优化监管方式。
此外,持续推进柔性执法。动态调整消防、住建等领域首违不罚和轻微免罚清单,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裁量适用,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优化外企开办服务,完成外商投资开办指南
据报告介绍,北京推动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扩大开放,截至10月底,已有26家企业取得电信试点批复。加强投资服务保障,举办外资企业圆桌会、跨国药企北京行等活动,“北京市全球服务伙伴”持续扩容,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填报入库外资项目921个,落地出库外资项目348个。
优化外企开办服务,完成外商投资开办指南、“e窗通”双语改造等,扩大境外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互认范围,丰富在线身份认证渠道。提升涉外服务能力,发布多语种“两区”开放政策和办事指南,在涉外服务场所投放翻译设备、加强帮办代办等,推动改善外籍人士办事体验。
同时,北京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创新“空侧直通”等监管措施,首都机场口岸国内转国际货物出口由4次交接减少至1次,转运效率提升80%。支持扩大创新医药跨境生产流通,替尔泊肽等创新药首次在北京口岸通关。上线北京市共建“一带一路”直通车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深化数据跨境便利化改革,截至10月底,已推动300余家企业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或标准合同备案。
京津冀104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三地互认共享
报告还谈及推进京津冀协同优化营商环境。报告介绍,北京民生一卡通平台京津冀专区累计上线社保、交通等领域8个场景41项服务,京津冀医联体已达115个,104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三地互认共享,较去年增加44项。
政务服务“区域通办”覆盖京津冀全域,通过“云窗口”远程联动服务机制开展多层级业务办理。
出台促进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19项措施,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4家创新中心。
在产业协作方面,成立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深化三地资源共享赋能和产业生态建设。在全国首创药品跨区域协作机制,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已聚集65家北京医药企业,累计150余个原料药品种落地投产。
新京报记者 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