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航网)
转自:中国民航网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冯智君 通讯员左虹 报道:是谁在南方的艳阳里牵挂着北方的大雪纷飞?2025年11月12日,当深圳的气温仍停留在29度的夏日氛围时,民航深圳监管局飞标、适航、航务专业的监察员组成检查组,带着对北方冬季运行安全的深深牵挂前往沈阳。他们的目的地,是即将接受严寒考验的深航沈阳分公司。
晚上9点多,飞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舱门开启,凛冽的寒风瞬间灌入,地面温度已接近零度。民航冬季运行的核心难点在“冰火两重天”的切换中得到了直观展现:严寒环境对飞机、设备和人员都是巨大的考验。
冬季运行远不止是“天冷”那么简单。对于飞机,要“抗冻”——机身结冰会彻底改变气动外形,是飞行安全的大敌;低温可能导致燃油流动性变差、机轮刹车性能改变、各种传感器和机械部件反应迟缓。对于地面保障,要“过硬”——除防冰作业必须及时、彻底、符合标准;跑道和机坪可能因积雪结冰而变滑,对车辆和人员移动构成风险。对于人员,要“如履薄冰”——严寒中,一线员工操作更困难,简化程序的侥幸心理更容易滋生;漫长的冬季也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和麻痹思想。
这场在寒冬伊始进行的检查,是要在真正的严寒到来之前,为安全防线进行一次全面的“压力测试”。11月13日,检查组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们没有停留在会议室里听汇报,而是来到机坪、机库、航前准备室这些“最小单元”和“一线战场”,深入评估深航沈阳分公司在冬季运行准备、人员资质、培训落实、风险防控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各项工作。
在机务维修现场,监察员的手拂过冰冷的机身,仔细查验除防冰液的储存和除防冰操作流程。当看到工具间里一把带有豁口的剪钳时,监察员提醒道:“天寒地冻,手本来就不那么灵活,好的工具是安全的基础,可不能将就。”这个细节,拷问的是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否扎实。
在航前准备室,监察员旁听了机组的航前准备会,并就冬季运行关键点随机提问机组成员。"如果温度在零下3度以下,你进跑道后的暖车程序是怎样的?"“假设今天在下雪,要用几号除冰液?每种除冰液对应着机组要进行的什么检查?”监察员的提问让准备会瞬间进入到冬季运行的实战现场。随后,在与飞行、客舱队伍的座谈中,监察员既引导大家探讨行业案例带来的警示,也倾听员工心声,在严谨与关怀中筑牢安全防线。
在运控大厅,从配载平衡的复核到航前协同的质量,监察员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聚焦于那些在温暖南方不易暴露、却在北方寒冬中可能演变成致命隐患的细微之处。
(深圳监管局供图)11月14日,检查组向公司反馈检查情况。检查组表示,深航沈阳分公司整体冬季运行准备工作较为扎实,员工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责任担当。检查组要求公司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冬季运行风险排查,制定并落实针对性管控措施;扎实做好换季培训,提升人员能力,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的处置能力;切实加强生产组织与应急准备,优化预案并开展实战演练;坚持党建引领,做好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关爱员工,做到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心理上解压、生活上解困。
这是一次跨越南北的检查,也是一场双向提升。沈阳分公司员工感慨于跨区域交流带来的新视角,而监察员们同样收获匪浅。“沈阳在极寒中积累的实战经验,比如冬季运行前组织多轮培训,还有除冰时的高度协同等等,都是鲜活的一线智慧,我们会将这些经验带回深圳。”
安全没有季节之分,监管不留南北死角。一位监察员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我们从南方来,更能体会北方冬季运行的艰辛。但无论南北,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守护好每一次起降,温暖每一位旅客的归途。”(编辑:李海燕 校对:贾昊天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