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护航多样生灵的“温州农商”实践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瑰宝,更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气”。温州,倚山面海,生态禀赋独特,拥有丰富的森林、海洋、湿地生态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作为扎根温州本土的金融主力军,温州农商银行系统深入贯彻国家及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部署,对标中国人民银行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深度融入信贷全流程,在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的指导下,以《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的行动方案》为引领,联动全市多家农商银行,构建起“产品创新、服务下沉、产业协同、风险可控”的金融支持体系,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生态保护一线,在山海之间书写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共赢篇章。

生态资产“活”起来

让保护有“价”可循

温州农商银行系统打破传统融资桎梏,创新生态资产资本化路径,让山水林田海等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流转的“绿色资产”,让生态保护者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永嘉农商银行聚焦森林生态保护,创新推出林权抵押贷款,为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量身定制融资方案,以2000余亩生态林地的林权为抵押发放200万元贷款。贷款合同中明确约定森林生态保护要求,确保企业林下中草药种植活动不破坏原生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实现“融资支持”与“生态守护”双绑定,推动林下经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发展。

  泰顺农商银行与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泰顺分局深度合作,首创“环境信用+金融”联动机制,签署10亿元生态环境领域专项授信协议,覆盖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八大领域。该行还推广排污权质押贷、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等创新产品,将环境权益转化为融资工具。本土企业某酒业公司凭借污水处理设施升级项目获得1.45亿元生态授信,污水处理能力从日处理80吨提升至100吨,低碳转型步伐持续加快;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600万元信贷支持,构建起从绿色种植到生态酿造的完整产业链,带动200多户农户发展1000余亩树莓绿色种植,年产能达200余吨,多款产品屡获省级农博会金奖。

  洞头农商银行立足海岛特色,在全省首创“海洋碳汇贷”,将紫菜养殖年减碳量远期收益权纳入质押范围,破解渔民抵押物不足难题。霓屿街道养殖户蔡某凭借200亩紫菜养殖区的年减碳量,获得30万元贷款,购置新型设备后产量提升40%,年增收10万元。该行还以“洞头紫菜”地理标志商标、“鹿西大黄鱼”集体商标为质押,分别专项授信1亿元,推动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转化。截至202510月末,该行已发放紫菜贷44户、余额1187万元,海洋碳汇贷73户、余额1994万元。

洞头农商银行立足海岛特色,创新金融产品破解渔民养殖户融资难题

特色产业“强”起来

让保护有“链”可依

依托温州“山海相拥”的资源禀赋,温州农商银行系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围绕海洋经济、生态农业、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打造全链条金融服务,让生态保护有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有生态底色。

  在海洋经济领域,平阳农商银行聚焦涉海主体融资痛点,创新推出“黄鱼贷”“船贷通”“海域使用权质押贷”3款海洋生态专属产品。该行在南麂岛推行“共富专员驻点服务”机制,逐户采集渔民信息建立“渔民信用画像”,渔民凭“渔民证”即可申请最高30万元信用贷款,同步推广线上办贷平台,实现“手机申请、实时放贷”。为支持温州某渔业有限公司打造渔旅体验园,该行提供500万元专项信贷支持,推动企业从“单一养殖”向“生态养殖+文旅体验”转型,园区日接待游客达1500人次,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人均渔旅相关增收0.5万元。

平阳农商银行精准对接海岛渔民和涉海企业融资需求,实现金融服务与政策导向同频共振

  乐清农商银行聚焦海水养殖产业,向清江南塘海域30余户海水养殖主体发放贷款3000多万元,支持育苗场人工培育、特定海域增殖放流,投放大黄鱼、黑鲷、日本对虾、刀额新对虾、曼氏无针乌贼、泥蚶、青蛤、缢蛏等近20个品种,在实现可持续渔业生产的同时,有效补充海洋生物种群,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在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领域,泰顺农商银行依托当地“六个一”生态农业体系,推出“三杯香贷”“共富·蓝莓贷”等特色产品,截至202510月末,累计投放共富·助农兴贷5.1亿元,惠及农户447户;向杨梅产业农合联专项授信2亿元,推动杨梅种植与生态旅游融合,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该行同时发放“美丽乡村贷”5.65亿元、“生态搬迁贷”2.79亿元,扶持大溪源蝴蝶谷、乌岩岭科普基地等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在景区布放“一码通”支付设备,截至202510月末,县域内全年累计交易金额达2.35亿元,提升生态旅游服务效率。洞头农商银行打造“洞头超惠玩”旅游小程序,整合生态旅游资源,202510月末交易达165万笔、1.3亿元,推动“生态美”向“经济美”转化。

协同联动“合”起来

让保护有“力”可聚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温州农商银行系统主动加强与监管部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联动,构建“多方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

  加强与人民银行、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对接,组织专题培训,共享生物多样性项目清单、生态信用评价等数据资源。如,温州农商银行系统联动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先后参与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试用座谈会、金融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等,提升金融服务专业性;泰顺农商银行与生态环境部门的“环境信用+金融”联动机制,让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为A级(绿色)的主体获得优先支持;平阳农商银行借助政府部门资源,精准对接海岛渔民和涉海企业融资需求,实现金融服务与政策导向同频共振。

  深化与科研机构协作,提升生态价值评估专业性。泰顺农商银行计划联合乌岩岭管理中心建立种质资源融资需求对接体系,为泰顺杜鹃、浙江雪胆等特有植物的规模化培育提供资金支持。2025年,泰顺杜鹃扦插成活率已从40%提升至82%,并实现9种珍稀植物的野外回归;探索将气候、土壤等环境数据纳入风控模型,实现“数据换信任”,为相关企业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

  推进信息披露与经验推广,建立生物多样性金融信息披露机制,公布金融支持成效;梳理试点行成熟模式与典型案例,在全市系统全面推广,形成“产品多元、服务精准、机制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2510月末,温州农商银行系统累计发放生物多样性相关贷款29.17亿元;其中,洞头农商银行通过金融支持推动大黄鱼养殖从传统网箱向智能牧场转型,建成4个国家级基地,养殖成活率从70%提升至92%,年产值突破1.2亿元,产品获中国绿色环保产品、无公害产品等荣誉名称。

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通讯员 胡佩丽 章津津 记者 徐慧敏

编辑 | 李伟民               校读 | 胡丽华

责编 | 江英华 王姝        监制 | 尤成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护航多样生灵的“温州农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