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智媒体50人会议四年观察: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演进逻辑与破局之道

每经记者|杨弃非    每经编辑|刘艳美

11月27日,2025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于成都落幕。

这已是智媒体50人会议连续第四年举行。时间回到2022年,成都传媒集团率先发起并主办首届中国智媒体50人会议,搭建起国内首个聚焦智媒发展的高端交流平台。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看来,这是“关乎生死”的战略抉择:“我们是否要坚定不移、充满信心地踏入AI这条长河?是否要把AI与媒体发展进行充分有效的融合?”

四年间,智媒体经历迅速迭代。主流媒体见证AI行业由“百模大战”走向垂类小模型,并率先成为细分领域“吃蟹者”、探路“AI+媒体”,推动新产品、新场景不断诞生。

这从27日的会议上就可见一斑:5大智媒创新成果集中推出,10大产业创新场景/创新产品同期揭晓,多项智媒体务实合作项目实现签约……AI已然不断渗入媒体的日常。

媒体正如何与AI发生化学反应?接下来又将带动媒体转型何种新趋势?回顾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四年历程,答案呼之欲出。

过去4年,伴随AI迅速发展,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加速铺开。媒体作为前沿信息的传递者与智能化转型的场景方,一直扮演着“排头兵”角色。

自2022年诞生起,赵子忠连续多年参与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亲眼见证智媒体迅速演进过程。据他总结,在过去不到十年时间内,媒体与AI融合实现了三个阶段的迭代。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2018年,媒体开启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标志是以新华社“媒体大脑”为代表的一系列媒体“智慧中台”的出现;到2021年,随着大模型兴起,媒体转入对传媒大模型的探索,利用大模型技术进行改造升级;而到2024年,大模型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建立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交互系统,媒体就进入智能体发展的全新创新阶段。

在此情形下,媒体应如何更好拥抱技术、推进转型?智媒体50人会议恰充当了一个集纳智慧、谋划未来的“讨论场”。

从历届会议主题来看,从“智成未来”,到“以‘新质生产力’激发‘新质传播力’”,再到今年的“智媒赋能园区 融合提升价值”,路径愈加清晰,融合愈加深入,“智媒体”的概念也不断从构想走向具体成果。

今年以来,代理型AI(Agentic AI)成为行业热点,“智能体”也不出意外成为今年会议的热门话题。如赵子忠所说,与此前两个阶段AI带来新技术能力和生产力相比,智能体代表着AI能力的外化,它解决让大模型和个人建立关联的难题,并为个人和机构赋能。也因此,“媒体的智能化”(Agentic Media)将是未来媒体智能化转型的重点。

具体实践已在业界推开。会上,“人机协同”成为媒体机构探讨的重点,有关视觉呈现、内容审核、产品标准化等领域的AI应用也变得愈加无法回避。

而在技术赋能下,“内容为王”愈加被媒体强调。如澎湃新闻CEO、派生万物智能技术有限公司CEO兼CTO孙挥所说,当前AI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正处于L2级人机协同阶段。“AI的最终目标是成为编辑记者手中的‘智能笔杆’,在传播效果评估和舆情监测方面提供决策支持,但最终判断仍由人工完成。”

技术变革越剧烈,平台的撮合与集聚价值也愈加凸显。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喻国明认为,今天传媒领域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从工业化时代相对简单的社会联系市场角色,发展到如今生态级、结构性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式的存在。因此,更需要各方共同参与融合、协同适配。

而智媒体50人会议的价值,如他所说,就在于让传播生态中各个主要维度的机构人员实现一种“汇聚式的交流”,帮助其把握整体情况、了解媒体演进进程的复杂性,“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

经过四年发展,会议链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展,越来越多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加入,背后是各类要素共同助力智媒体产业加速延链扩圈、“朋友圈”不断丰富。

科技大厂已投以青眼。会上,蚂蚁集团灵光App用户负责人马静分享了“灵光App”的实践成果。这是该款产品本月18日上线以来,首次对外分享展示。

除发挥撮合、聚集功能外,更为常态化的交流协作机制亦得以构建。

早在2022年会议诞生之初,主办方成都传媒集团就发起成立国内首个智媒体生态联盟——中国(成都)智媒体生态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并发布智媒体生态营造“成都宣言”。首批联盟机构单位达近50家,以整合资源优势,开展智媒体相关的“政、产、学、研、用”交流合作活动。

到今年,联盟已成为国内智媒体成果的重要来源。澎湃新闻、传播大脑&潮新闻、重报视觉、每日经济新闻旗下每经科技分别携带 “派生万物”AI短剧生产平台、一站式智能办公平台“万媒”、“重报智媒大脑”一体化管理平台、雨燕传播智能体平台等创新成果一一亮相,智媒技术正在对传媒生产逻辑与城市文化传播生态进行重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务实一直是会议的特色所在。会上,多项合作签约落地,勾勒出智媒体转型“未来已来”的图景——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每日经济新闻与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就AI审校技术达成战略合作;邛崃桑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与成都霖洋风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落地“萌宠友好营地”“具身机器人赋能园区安防”等创新场景项目。

除此之外,会议还揭晓智媒体生态联盟2025年度十大产业创新场景/创新产品。据发布人、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爱平介绍,这些创新的场景和产品,展现了AI技术重塑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强大能力,也揭示出智媒体和文商旅体产业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一个共识是,智能化转型标定了“媒体融合”十余年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尽管智媒体迭代不断加速,但对于不少主流媒体而言,如喻国明所说,却“越融合越边缘”。

深层次问题在于,媒体要从“端口存在”迈向“生态级嵌入”,在拥抱“算法”、用好“数据”的“理论”之外,更多是如何构建制度、落地技术的现实困境。因此,寻求平台介入变得势在必行。

越来越多目光投向园区。在喻国明看来,回顾我国过去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园区正是一种“汇聚、融合和试点”的关键区位。无论是过去的内容生态,还是如今的线上社会实践、产业生活,均能在此找到有效承载。

成都恰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去年以来,成都在“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导向下,持续开展“立园满园”行动,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其中,以智媒体为代表的文创产业,作为成都一大产业特色,正推动园区“立园”与“满园”形成互促共进之局。

近来,已有10余年历史的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备受业界关注。华为全球旗舰店、Brandy Melville西南首店等一系列高能级商业和文化项目无疑是流量密码,更重要的是,传媒等文创产业在园区内不断创新场景,为融合发展展现出新可能。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资料图片)

会上,成都传媒集团进一步发布创新场景清单,涵盖成都智媒体城、每经中心等多个数字文创、智能传媒、文旅融合园区。

反过来,以媒体为代表的文创产业,也成为园区转型的“灵魂”药引。张爱平提到,一些科技园区,硬核“技术控”居多,但“不懂国情、不通人情、不领行情、不解风情”。通过引入传媒与文创基因,有望推动价值裂变。

正如喻国明所说,通过将智能媒体技术融入园区的创新生态、政务服务与生活场景,主流媒体得以从单纯的内容供应商,转型为社会治理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将在平台社会中构建不可替代的新价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智媒体50人会议四年观察: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演进逻辑与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