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随着理想汽车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这家新势力车企延续近三年的盈利神话被打破。
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当季营收274亿元,同比下滑36.2%;净亏损6.24亿元,终结了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11个季度的盈利纪录,这也是其规模化盈利后的首次季度亏损。
2025年6月18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理想汽车北京基地,探访焊装车间和总装车间。图为理想MEGA汽车到达下线工位。 中新社记者 王紫儒 摄
数据背后,是理想汽车在增程红利消退、纯电转型攻坚、市场竞争白热化三重压力下的年度阵痛。而李想在随后表态要“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的宣告,更预示着这家曾凭精准产品定义领跑市场的企业,正进入前所未有的战略调整期。
盈利神话落幕
理想汽车的2025年亏损并非偶然,而是内外部因素叠加的结果。
财报数据显示,三季度93211辆的交付量同比下滑39%,直接导致车辆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7.4%至259亿元,成为营收下滑的核心推手。
这一交付颓势源于产品周期的尴尬交替。主销的L系列增程车型面临问界等竞品的激烈分流,2025款问界M9、M8凭借超1300km的综合续航和华为ADS 3.3智驾系统,持续挤压L系列市场空间;而寄予厚望的纯电产品矩阵尚处产能爬坡期,三季度上市的纯电SUV i8和i6虽累计订单突破10万辆,但实际交付占比仅达总交付量的18%,未能及时填补增程车型的销量缺口。
MEGA车型的召回事件则成为亏损的另一根导火索。这款2024年3月推出的首款纯电MPV,因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存在安全隐患,于2025年10月启动召回,涉及11411辆2024款车型。
2025年3月16日,海南海口,消费者参观理想汽车首款纯电车型MEGA。视觉中国 图按照会计准则,理想汽车在三季度计提了约11亿元的质保成本,直接拖累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1.5%降至16.3%。“目前我们正全力生产电池以满足召回需求,这也导致了2025款MEGA交付量的下降,因为我们将大部分电池优先用于更换2024款召回车辆。”理想汽车CFO李铁在财报电话会上解释道。
这一保障用户权益的决策,直接冲击了短期业绩。不过,即便剔除这一一次性成本,调整后毛利率仍为20.4%,较历史高位已出现明显回落。
行业环境的剧变进一步放大了经营压力。
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特斯拉通过推出低价标准版车型以价换量,比亚迪则面临插混市场份额被分流的压力,多家车企跟进降价争夺份额,倒逼理想汽车调整售价,导致单车利润持续被侵蚀。
与此同时,增程路线的行业红利正在消退。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6月至10月,增程车在新能源汽车批发结构中的占比连续5个月下跌,10月仅为7.5%,而新势力车企的纯电车型占比已从去年的49%升至74%,市场格局的结构性变化让理想的传统优势领域逐渐收缩。
转型进入深水区
面对短期业绩承压,理想汽车并未放缓战略投入的步伐。财报显示,2025年三季度其研发费用达30亿元,全年研发投入预计将达到120亿元,其中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60亿元,这一投入强度在新势力中仅次于押注物理AI的小鹏汽车。这种“逆周期投入”集中体现在纯电技术突破和智能化布局两大方向。
纯电转型是理想汽车的核心战略支点。继MEGA试水纯电MPV市场遇挫后,三季度推出的i8和i6两款纯电SUV迅速获得市场响应,10万辆累计订单印证了其产品定义能力在纯电领域的延伸。
为解决产能瓶颈,理想汽车为i6电池启用双供应商模式,预计2026年初月产能将稳步提升至2万辆,同时自研的5C电池也将于明年量产,持续强化纯电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10月11日,广州,理想汽车第二款纯电SUV理想i6上市。视觉中国 图智能化领域的深耕则成为另一个突围方向。其自主研发的VLA司机大模型采用世界模型与强化学习技术,10月月度使用率已达91%,用户渗透率跻身行业前列——与之呼应的是,近期在十字路口亮着蓝灯却动作墨迹的理想车也变多了。
李想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了中长期战略定位:“我们的核心方向是汽车形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这是新时代给予汽车企业最好的机遇”。他透露,计划明年推出自研M100芯片量产上车,以技术革新支撑长期发展。
在智能驾驶竞争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理想汽车押注AI技术构建差异化优势,与特斯拉将战略重心转向现实世界AI、小鹏推进Robotaxi量产的思路一致,为长期产品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谁能逃出周期
理想汽车2025年的业绩波动,并非孤立存在的行业个案,而是新能源车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竞争阶段的缩影。
乘联会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仅4.1%,低于工业平均水平,“车在增加,钱在减少”的行业困境下,理想的亏损更像是行业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
特斯拉三季度虽营收创下28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但净利润同比缩水37%,核心原因在于为FSD、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业务持续巨额投入,与理想为纯电和AI技术“逆周期烧钱”的逻辑如出一辙。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研报中提出:“投资者对疲软的三季度数据和贫瘠的销量指引却引发股价上涨感到令人费解,我们倾向于将其归因为MEGA悬空因素被完全折价后的战术性反弹”。这一观点折射出市场对理想短期阵痛的预期消化,也暗示行业对其长期转型价值仍有期待。
无论是传统巨头还是新势力企业,在技术路线切换、市场格局重塑的关键节点,都难免遭遇短期业绩承压,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最终取决于现金储备、技术沉淀与战略定力。
回归创业模式
业绩承压背后,理想汽车的管理模式正在经历变革。
李想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的表态引人关注:“过去三年,我们努力学习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系,却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英伟达和特斯拉今天仍以创业公司的方式管理,如果全世界最强的公司都是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最擅长的方式。”这番话既揭示了企业在规模扩张后遭遇的管理适配难题,也展现了其战略调整的决心。
2025年4月23日,李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在上海车展媒体见面日上介绍理想汽车。视觉中国 图事实上,随着产品线从增程扩展至纯电,从SUV延伸至MPV,理想汽车的管理复杂度呈几何级增长。2025年以来,公司内部已进行多次组织架构调整,但面对小米汽车等新竞争对手的冲击,仍暴露出产品和组织节奏变慢的问题。
10月中旬的三天闭门会议上,管理层达成共识,承认严重低估了市场竞争强度,这也成为其决定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的重要背景。
在行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这种调整意在摆脱大规模企业可能出现的官僚化桎梏,重新激活组织活力。但管理模式的切换并非易事,如何在保持决策效率的同时,维持规模化运营的稳定性,将是理想汽车四季度及未来面临的重要考验。
对于2025年四季度,理想汽车给出了相对保守的业绩指引:预计交付10万至11万辆,同比减少30.7%至37.0%;收入265亿至292亿元,同比下滑34.2%至40.1%。这意味着公司的业绩寒冬仍将持续,而2026年能否实现破局,关键在于三大变量的落地。
纯电车型的产能释放是首要看点。随着供应链瓶颈的逐步缓解,i8和i6能否持续兑现订单,将直接决定理想汽车的销量复苏节奏。
其次,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在价格战持续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化修复毛利率,将影响企业的盈利回归周期,这一点可借鉴小鹏通过技术规模化实现毛利率突破20%的经验。
最后,管理模式调整的成效需要时间检验,创业型管理能否快速转化为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迭代效率,将成为决定其在行业竞争中地位的核心因素。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竞争,企业在技术迭代期出现阶段性亏损并非个例。正如李想在财报电话会上所言:“2025年第三季度是理想面向第二个10年的第一个季度,我们经历了产品周期、供应链、舆情等多重挑战,但这些都会成为转型的垫脚石。”
2026年,随着纯电产能的释放、自研5C电池的量产以及L系列改款车型的推出,理想有望重回增长轨道,但前提是其能在纯电技术落地、组织效率重构与市场节奏把控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