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内容为核 当好青少年成长“同行人”

(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雅

  “‘处心积虑’明明是贬义词,为什么用来形容老师的良苦用心?”近日,湖南郴州六年级学生唐子旭在阅读《阳光少年报》初中版《阳光大少年》时,敏锐地捕捉到语言表达的细节疑问。他提笔写信给总编辑,没想到很快收到亲笔回信——总编辑赵洪涛不仅详解“贬词褒用”的技巧,更附上拓展文章鼓励其探究精神。这则温暖互动,正是少年报行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东方今报》变身《阳光大少年》、《贵州都市报》转型为《贵州教育报》,到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期批复《扬子体育报》更名为《新华少年报》,传统媒体向青少年阅读领域的转型热潮持续升温。截至2025年8月,《阳光少年报》发行量突破230万份,覆盖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40%读者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成为行业头部品牌。

  这场转型绝非名称更迭,而是传统媒体在深度融合时代的战略突围,更是媒体价值与素质教育需求的精准契合。

  政策红利叠加需求升级,少年报迎来发展“黄金期”

  少年报的崛起,正如唐子旭与赵洪涛的那次互动一样,看似偶然,实则映照出时代发展的必然。它的背后,是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共同为少年报开辟了一片生长的沃土。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青少年阅读推广工程,“双减”政策落地后,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压减超95%,中小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时间显著增加,优质少儿内容的需求缺口持续扩大。

  与此同时,家长对孩子综合素养的重视,也进一步催生了市场需求。2024年,新华社瞭望智库与叫叫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阅读能力调研报告》显示,超九成家长支持孩子课外阅读,但约九成家长面临“选书难”的困境。少年报以其适龄化内容编排、专业化知识呈现的特点,恰好回应了这份焦虑,成为家庭补充阅读的优选。

  从媒体自身转型的逻辑来看,投身少年报赛道,更像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转向。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都市报遭遇广告下滑、受众流失的困境,而少儿垂直领域竞争相对缓和且具备受众稳定、家长付费意愿强的核心优势。《阳光少年报》以“中国少年时事素养第一报”的定位脱颖而出,精准契合了市场对“素养培育型”阅读内容的渴求,也印证了这一赛道的发展潜力。

  差异化竞争显特色,老牌新刊各展所长

  政策与需求打开了市场的大门,而走进门内,会发现当前的少年报领域,并非简单的“同质化扎堆”,而是呈现出“老牌深耕、新刊破局”的差异化格局。多家少年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形成了独特的内容标签,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读者群体。

  老牌报刊凭借深厚的积淀,在行业中稳健领跑。创刊于1951年的《中国少年报》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坚守“思想引领+实践指导”的定位,“知心姐姐”“小虎子”“动脑筋爷爷”“小灵通”4个著名栏目形象影响数代读者,每期发行量近40万份;创办于1979年的《少年先锋报》则聚焦实践教育,以“先锋少年”研学实践品牌为核心,将触角延伸至线下活动,每期发行量稳定在22万份左右。这份品牌公信力与成熟的内容生产体系,让老牌报刊成为家长心中的“放心之选”。

  而在另一条赛道上,转型新刊正依托独特资源实现弯道超车。《阳光少年报》背靠河南广播电视台,巧妙地将广电视频资源与报刊结合,推出“《少年知天下》365期畅听包”等增值服务,用孩子的视角和语言解读热点,让复杂世界变得可知可感;即将创刊的《新华少年报》传承新华红色基因,以新闻类时事科普为核心,向人文、科技、体育、艺术等多领域拓展,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融媒+教育”深度融合的重点产品;深耕地方教育资源的《贵州教育报》联合贵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出“名师公益课”,成为区域中学教育的优质平台。

  守正创新应对挑战,深耕少年成长生态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少年报行业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内容浅化”“说教味浓”等质疑声时常可闻。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实现长远发展,成为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课题。

  内容质量是核心竞争力。《阳光少年报》的内部竞争机制成效显著——同一选题由不同主笔创作、择优选用,为内容品质提供制度保障。该报还研创了“核心素养体系”,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基,提炼57个核心素养要点,每篇主打稿件结尾的“小贴士”,均围绕要点设计,让读者在阅读中潜移默化积累素养。在呈现形式上,该报还选用适配书包、课桌的特规纸,以大豆油墨印刷,严格控制文章和句段长度,且拒绝刊登广告,只为营造一方纯净的阅读天地。

  面对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新一代,单纯的纸质阅读已远远不够。媒体融合,成为少年报突破发展瓶颈、赢得未来的关键路径。

  2024年,《中国少年报》迎来全新改版,不仅采用全彩印刷、优化版式,还推出新闻版、思政版、体育版等特色版块。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云电台、短视频,提供了“听报纸”等全新体验。报社记者们甚至亲自出演情景剧,打造生动有趣的科普“小课堂”,让报纸“活”了起来,变得可听、可看、可互动。

  《少年先锋报》同样在新媒体领域积极探索,打造的“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故事会”“童眼看家乡”“闪闪的先锋”等特色栏目,聚焦青少年成长需求,用童言童语讲述少先队活动、家乡发展和先锋人物故事,大大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助力青少年思想引领和综合素质提升。

  少年报的兴起,折射出社会对优质少儿内容的渴求,也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唯有坚守“内容为王”,持续创新表达形式、拓展服务边界,才能在陪伴少年成长的同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当更多优质少年报走进校园、家庭,它们将如种子般培育少年的观察力、思辨力和创造力,为下一代成长赋能。正如《阳光少年报》总编辑赵洪涛所言:“少年的探究精神值得珍视,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最好的内容陪伴他们成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内容为核 当好青少年成长“同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