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骆静
“AI能听懂方言,办事不出门!”“小区有人管了,住得真舒心!”……这些来自群众的朴实评价,生动勾勒出正安县基层治理带来的真实变化。“十四五”期间,正安县将党建引领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一根“红线”串联起治理的“千条线”,巧妙编织起一张覆盖智慧服务、民生帮扶与文明新风的民生幸福网。
智慧赋能让基层治理装上“数字引擎”。2024年初,正安县作为贵州省首个AI技术系统化应用于基层治理的试点,在凤仪、瑞濠街道启动“智慧社区”建设。作为24小时在线的智能平台,AI“小安”不仅掌握全省社区网格化服务的13类489项事件处置流程,还熟知遵义市全域通办的2514项政务服务、1773项本地事项以及1454条正安本地人文知识,并具备全网检索能力。
凤仪街道飞洋世纪城小区曾因物业失管引发业主不满,社区党组织推动“红色物业”落地,依托“小安”收集民意、整合力量,实现“问题收在小区、矛盾解在小区”,物业缴费率从不足40%跃升至90%以上,公共收益反哺民生设施。截至目前,“小安”已处理群众咨询19万余条,办结率99.6%,实现“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
数字治理的创新实践,让基层治理既有“智慧大脑”的效率,又有“红色物业”的温度,推动治理模式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深刻转型。
治理的根基在一线,其活力来自实干。正安县将驻村工作队作为推动政策落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行动温暖民心。
在正安县庙塘镇,走马村驻村干部蒋旭面对村集体闲置十年的老校舍,积极协调,将其改造为现代化的彬青肉兔养殖基地。截至目前,基地已累计出栏肉兔2000多只,收益超1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打通了群众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而在安场镇石峰村,驻村第一书记吴磊则致力于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他争取资金硬化了3公里进寨路,为130余户村民铺设上万米输水管,切实解决了“出行难”与“吃水难”问题。“驻村工作没有捷径,就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办实、办透。”吴磊说。
“十四五”期间,正安县97支驻村工作队、291名驻村干部覆盖90个脱贫村、4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及3个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治理的力量在一线扎根,振兴的脚步因人而实。
治理有效,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正安县通过创新机制、培育新风,让文明乡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芙蓉江镇保龙社区,“五共”模式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大家共商、共筹、共建、共治、共享,仅该社区丁家山组就以500万元补助撬动村民自筹2100万元,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从智慧社区的便捷,到驻村干部的温情,再到文明乡风的滋养——正安县用党建这根“红线”,串起了基层治理的“千条线”,织就了一幅组织有力、服务高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锦绣画卷。在这里,治理的创新实践,正持续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