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特色产业崛起 山地农业焕新

转自:贵州日报

茶旅一体示范园上坝茶场。 程昌静 摄

天楼山风力发电。 王双 摄

王依琳

地处黔北山地的遵义市正安县,“十四五”期间立足喀斯特地貌与亚热带季风气候交织的独特禀赋,在守牢粮食生产基本盘的基础上,将白茶与方竹笋两大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通过标准化培育、品牌化运营、产业链延伸,让山间珍味走出大山、香飘全国,绘就了一幅“山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正安拥有独特的“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少日照”环境,为白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四五”期间,正安县将白茶产业作为山地农业提质增效的核心抓手,从品种改良、标准制定到品牌塑造全程发力,推动这一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在种白茶,企业包回收,加上务工收入,全家年收入能有8万多元。”正安县桴㯊镇茶农李静的话道出了万千茶农的心声。

截至2025年,茶叶面积稳定在25万亩,建成省级标准化茶园管理示范基地10个,茶企达182家,年产量6900吨、增长15%,正安白茶产业带动1.2万户脱贫户稳定增收,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成为山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铁杆”。

如果说白茶是正安山地的“春之珍味”,那么方竹笋便是“秋之馈赠”。

正安县境内的大娄山脉深处,成片的方竹林扎根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得益于凉爽湿润的气候,这里的方竹笋比其他产区晚熟1个月至2个月,凭借“错季上市”的独特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十四五”期间,正安县将方竹笋从“野生散采”的山野菜培育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产业,让山间的“冷门资源”变成了群众增收的“热门产业”。

为解决方竹笋野生资源分散、产量不稳定的问题,正安县采用“人工培育+野生抚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目前已形成原生方竹林15万亩、人工栽种方竹林10万亩的规模。同时,为破解产销衔接难题,正安县引进多家竹笋加工企业,建成自动化杀青、烘干生产线,开发出鲜笋、干笋、泡笋、笋酱等系列产品,不仅延长了保质期,更拓宽了销售渠道,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渠道。

“从鲜笋到成品要经过七八道工序,我们跟着企业学了技术,在家门口务工每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正在打包干笋的工人骆开秀说,车间里大多是周边村民,忙的时候一天能加工上千斤鲜笋。

品牌化运营让正安方竹笋的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正安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农产品博览会、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正安方竹笋”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产品远销重庆、广东、上海等省市,甚至通过跨境电商进入海外市场。2024年度实现方竹笋产量2万吨,鲜笋产值2亿元,带动人均增收3000余元,成为与白茶产业并驾齐驱的山地农业支柱产业。

从白茶的“地理标志赋能”到方竹笋的“错季优势破局”,正安县在“十四五”期间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地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截至2024年,正安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5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年均增长11%以上。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安县将继续深耕山地农业特色,持续做强两大核心产业,让山间珍味持续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特色产业崛起 山地农业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