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多年未公开展出的沈阳故宫镇馆之宝“努尔哈赤御用剑”。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藏雍正款青花折枝花铙形碗故地重游。
清乾隆款錾珐琅镶玉葫芦瓶美轮美奂。本报记者 郭平 文并摄
近日,由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博物馆、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旅顺博物馆共同推出的“风华共筑——沈阳故宫四百年”展在沈阳故宫开展。本次展览展出百余件金器、玉器、珐琅器、古籍等珍贵文物及史料。其中,“努尔哈赤御用剑”“皇太极御用腰刀”“皇太极御用黄色暗团龙纹常服袍”“乾隆款黄玉浮雕兽面纹撇口杯”等24件国家一级文物首次集体亮相,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透视400年历史厚重的窗口。
“龙虎将军剑”现真身
展览开篇即亮出镇馆之宝——“努尔哈赤御用剑”。这件国家一级文物多年未公开展出,此次以真身示人。该剑原存于沈阳故宫飞龙阁,乾隆年间经考证确认为明朝万历朝廷赐予努尔哈赤的“龙虎将军剑”,宝剑为铁质,式样古朴典雅、颇具明代剑器风格。剑全长80厘米,剑鞘为木质,外蒙鲨鱼皮,此剑原有鹿皮条,上面写有满汉文字。这把宝剑未开刃,反映其没有用于实战,一直作为身份象征和礼器传承至今。
在“维沈之阳”篇章中,展览通过“砖刻汉文盛京城怀远门门额”、《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等文物、史料,结合建筑形制、布局规制、审美特色等角度剖析沈阳故宫集萃汉、满、蒙古、藏等多民族建筑装饰元素,融合宫殿建筑与地域建筑特征的独特风貌。同时,还通过对皇太极实施的城市改造、衙署设置、完善官制、劝学重教、改制满文等多项举措进行诠释。清初实胜寺的文物“铜嵌铁刃云龙纹钺”亦为首次出展。
随着康熙帝开启东巡制度,沈阳故宫作为陪都宫殿的功能进一步拓展。“铜镀金松篷果罩”等文物再现崇政殿朝贺、大政殿筵宴的典制,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乾隆八年款铜镀金双龙纽云龙纹编钟·大吕”“康熙丙申年款灵璧石黑漆描金云龙纹编磬·倍南吕”等礼乐重器,则见证清代礼乐制度在沈阳故宫的实践。
此外,本次展出的“红绫面满文兴祖直皇帝第一子子孙觉罗竖格玉牒”、武英殿刻本《皇朝礼器图式》、“乾隆款粉彩九桃天球瓶”“乾隆款粉彩双凤耳百鹿尊”等诸多文物共同彰显沈阳故宫作为档案与珍宝贮藏中心的重要文化功能。其中,首次展出的“红绫面满文兴祖直皇帝第一子子孙觉罗竖格玉牒”作为清代玉牒的组成部分已经于2003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八仙桌大小的书页一直深藏古代禁宫,秘不示人,难得一见。
6件珍贵文物回家“省亲”
1914年,沈阳故宫所藏11万余件文物,被运往北京故宫“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为明示其原始出处,这批文物在登记入册时均被标注了特定的字号。此后这批文物历经流转,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等地。本次展览上,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珍藏的6件特定字号文物,如“雍正款青花折枝花铙形碗”“雍正款祭蓝釉玉壶春瓶”等“回沈省亲”,成为展览中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同样,沈阳故宫博物院也从馆藏文物中精选出了一套珍贵的“清乾隆款仿古铜镜”参与展出。此套铜镜共十面,分别为“长宜子孙镜”“尚方百灵镜”“四神双螭镜”“海马葡萄镜”“五岳真形镜”和“长命元辰镜”,以及“舞凤狻猊镜”“六华水浮镜”各为一对。每面铜镜背面皆铸有“乾隆年制”四字款。这套铜镜自清乾隆年间入藏沈阳故宫,历经南迁后,是为数不多的重回故地的文物,是那段曲折历史的亲历者。
此外,在本次展览的“古韵新声”篇章中,观众还可以亲睹英文版沈阳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件原件,重温沈阳故宫21年前申遗成功时的喜悦,展出的2017年沈阳故宫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证书的原件,是沈阳故宫发展新跨越的又一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