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强强合并20年,交大临床医学:稳居国内第一,冲刺世界顶尖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交大医学院浦东新校园。(资料)

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本月发布的2025“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显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医学类学科中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技术排名全国第一;口腔医学则排名全国前二。

不难发现,在交大这所百年名校中,医学学科正成为一张新的亮丽名片,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学科专业许多都与“医学”相关。上海交大医学院4个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口腔医学获评顶尖学科,并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中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千分之一1‰”。其中临床医学这一标杆学科位列全球第74位,国内第1位,距离最顶尖的“万分之一学科”门槛仅差6位,正在朝这一目标冲刺。

在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20年之际,上海交大及其医学院如何探索出“一流大学办一流医学院”的中国模式?

【跃升:从地方队到国家队】

不少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都有高水平的医学院,而许多优秀的医学院也设在综合性大学之中。“如果上海两校不合并,医学院就没有今天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范先群直言,这条发展道路不再简单照搬国外模式,而是扎根中国大地,创造性地解决了在综合性大学框架下如何激发医学院活力、保持医学教育完整性的难题。

差不多就在20年前,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夏强作为医学人才被引进仁济医院,带领一支当时极为年轻的团队,几乎从零起步建设肝脏外科。从最初仅有13张床位的小科室,发展为如今拥有7个病区、160余名医护人员的大科室,现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肝移植中心、全球规模最大的儿童肝移植中心。夏强也在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交大医学院浦东校区。徐瑞哲 摄

“金杯银杯”也看“口碑”。2025年高考招生中,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录取分数位居国内11个省份第一、23个省份的前两名。同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交医“国自然”项目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医学院校首位,占到全校的“半壁江山”。这20年,新增9位院士,目前,共有19位院士,国家级人才达380人(次)。

“坚持遵循综合性大学发展规律、遵循医学学科发展规律。”在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眼中,基于“两个遵循”原则,交大充分保证医学院的办学自主性和积极性,并保持医学学科的体系完整性,以及“医、教、研、管”的相对完整性,明确13家附属医院均统一归口医学院管理,确保医学教育科研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

“强强合并”以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医学院“两个一流”成为一个共同奋斗目标,交大及交医全面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同时增强医学教育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医学院整体实力由此实现从“地方队”向“国家队”跃升。

【交叉:从实验室到手术室】

胡佳腾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在读博士生,今年成了交大“校长奖”每年奖励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3年前,胡佳腾参与救治了一位主动脉瘤破裂的88岁抗美援朝老兵,虽经抢救转危为安,但这样的病例却不是个案。主动脉瘤就像“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早期难发现、破裂风险高,而现有诊断手段往往滞后。

在他的导师——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常务副主任、北部院区执行主任刘晓兵带领下,师生团队建立主动脉瘤生物样本库,并联合校本部的生物信息学团队,将机器学习与图像识别深度融合,初步开发基于体液生物标志物的早期筛查模型。“不仅致力于提升诊断效率,更希望实现对破裂风险的精准预判,从‘被动拆弹’,转向‘早期排雷’。”

交大医学院馆藏图书。徐瑞哲 摄

这样的医工交叉成果,从实验室到手术室“往返”,在交大可谓“无缝丝滑”。自学校医工交叉研究基金设立以来,全校累计投入经费约6.74亿元。截至目前,基金已立项超过2000项,有3000多名项目负责人和合作者直接承担项目研究,为1900余名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科研人员提供了关键的“第一桶金”支持。

上海交大科研院院长周永丰不完全统计发现,在医工交叉基金实施过程中,范先群院士、陈国强院士、丁文江院士、黄震院士、张荻院士、张万斌院士等都曾给予医工交叉科研工作大力支持,并作为项目负责人或合作者,亲自承担基金项目。

通过医工深度融合,在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基金项目负责人中,已有25人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41项。其中,包括代表国内顶尖水平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以及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一等奖33项。

【转化:从大学城到医学谷】

从浦西大学城、大零号湾到浦东医学谷,在上海交大医学院新建的浦东校区,全新校舍中预留着一块“医谷·时代医创园”建设用房。学校正推动与浦东新区全面合作,包括发挥张江科学城、李政道研究所的创新策源功能,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落地等,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这一试验田打造医学人才及自主创新高地,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和颠覆性、突破性的科技成果。

医学尤其临床医学,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试金石”。长期以来,国际医疗巨头凭借多孔腔手术机器人,构建起技术壁垒与专利护城河。而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的崛起,迈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交医浦东校区。徐瑞哲 摄

约20年前,交大毕业生徐凯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投入切口更微创、操作更灵活、术中更稳定、视野更广阔等的单孔腔手术机器人技术研究。2010年回国后,徐凯赴交大任教,并成立术锐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今年5月,公司自主研发搭载镍钛合金蛇形手术器械的单孔腔镜机器人,获得适用范围的变更批准,由此成为国内首款、唯一覆盖四大外科领域的单孔腔镜机器人。在美国最先进单孔腔手术机器人尚未被允许出口中国的今天,实现了“尚未进口、即可替代”。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丁奎岭看来,全校兼顾好“有组织支持”与“授权自主”的辩证平衡,可以归纳为两个字:“不管”。“不是说做甩手掌柜,而是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他说,就是多做规划与组织,少做管理与评价;多给增量支持,少做资源统筹;多打开边界,少筑墙设限。“通过优化生产关系,让各类创新要素得以充分释放,让本部和医学院进一步发挥出‘1加1大于2’的优势倍增效应。”

原标题:《强强合并20年,交大临床医学:稳居国内第一,冲刺世界顶尖》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受访高校资料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黄杨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强强合并20年,交大临床医学:稳居国内第一,冲刺世界顶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