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打造融通创新生力军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催生新质生产力、赢得未来竞争主动权的战略抉择。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与速度加速演进,成为重塑世界竞争格局、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前沿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小众探索,而是以集群化、融合化的态势突破应用边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传统生产模式、产业形态乃至发展逻辑产生颠覆性冲击。谁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先机,并率先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从昔日的“三来一补”到今日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其转型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两个创新”不断深化互动的生动教材。我们不能再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视为两条平行线,而是必须打破壁垒,让实验室的“最先一公里”与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无缝对接,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共进。

  深度融合绝非科技与产业的物理叠加,而是让技术真正融入产业全链条、渗透发展各环节,让产业需求反向牵引技术迭代升级,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共荣生态。回顾近年来的实践,我国在科技与产业融合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功落地转化,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未来,也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增强企业对前沿技术敏感度,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动力。同时,畅通要素流动渠道,引导人才、资本、数据等高端创新要素向具有全局性、引领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效集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突破口在于破除体制机制层面的堵点难点,构建起激励创新、保障融合的制度环境与生态体系。发挥好我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独特优势,政府应着眼于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通过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交易市场规则,降低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成本,让创新成果顺畅流向市场。市场则要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让市场需求成为技术创新的导航灯。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打造融通创新的生力军。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力量,共同面向产业需求开展研发。在此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它们往往是突破关键环节的“尖兵”,具有强大的创新活力。要鼓励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唯有让产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承接平台与应用沃土,才能让创新活力转化为发展动能。一方面,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围绕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辟产业新赛道,塑造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着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运用先进技术为“老树”嫁接“新枝”,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产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

  我们期待着科技的“创新之火”点燃产业的“燎原之势”,产业的“应用之浪”反哺科技的“源头活水”,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让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层出不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涌动不息的增长新动能。

(作者:梁秋实,系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打造融通创新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