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21深度|毫末猝死,死于谁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思琳 报道

11月22日,智驾供应商毫末智行向在职员工发布了一份《停工放假通知》,通知员工从2025年11月24日起,公司及分公司全部在职员工停工放假。 

消息并不突然,今年年中,毫末也曾发布过一次停工通知,当时有部分员工选择主动离职。截至目前,公司只剩下不到300人。而据《21汽车·一见Auto》获悉,去年9月,公司还有近800人,其中700人在攻克乘用车相关的智驾技术研发。同一时期,毫末还曾挥金招兵买马。当时毫末智行开放的高端岗位有十余个,职级至少是H4级,有些会直接汇报给CEO顾维灏。

毫末智行,由长城汽车在2019年孵化,一度是智驾明星公司。由于背靠长城,毫末起初的量产订单主要源于长城,并在很长一段时间是长城唯一一家智驾供应商。长城旗下魏牌、坦克、哈弗等品牌,近20款车型都搭载毫末的智驾系统。

但这一境况却在2023年年末被改变,也成为毫末智行命运急转直下的开始。

魏牌蓝山在2023年首次上市时,搭载的还是毫末的智驾方案,但因为城市NOA功能迟迟未量产,后改用另一家智驾公司元戎启行的方案。《21汽车·一见Auto》获悉,元戎启行正式拿到魏牌蓝山的定点始于2023年11月。知情人士称,元戎启行能拿下新蓝山的定点,当时是由魏建军最终拍板。“找到元戎启行时,长城很着急,要求蓝山车型必须成功改款,能量产城市的智能驾驶功能。”

即便如此,长城也没有抛弃毫末。2024年,毫末依然在承担长城中、低阶车型上的智驾方案。《21汽车·一见Auto》获悉,除了长城之外,2024年毫末还有另外三家主机厂订单,分别是北京现代、丰田和宝马,但毫末都不是这三家的唯一智驾供应商。

“毫末和长城强绑定,不存在死这件事。”这是去年9月,毫末高管对外招聘时的原话,“不算生意上的回款,公司还有接近2个亿的融资会到账,能保证公司活个两年,完全没问题。”

当时,上述毫末高管称,长城只是毫末的大股东,但不是毫末唯一的股东。未来毫末还会不断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和现代也在谈。“老魏(魏建军)是希望毫末做成的,毕竟在整个长城的版图里面,还没有一家公司孵化成功。只有毫末具有科技属性且有上市的可能性。”

可现实却是毫末倒在了公司6周年纪念日之前。毫末的今日困局,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到底是谁杀死了毫末?

嗅觉灵敏的早期玩家,陷入量产难题

独立之初,长城对毫末智行寄予厚望。

2020年,长城发布咖啡智驾“331”战略,旗下5个子品牌全系车型全部搭载毫末智行旗下智能驾驶产品。长城希望毫末智行能补齐集团智能化短板,带领集团用3年达到自动驾驶业内3个“领先”——用户规模行业第一、用户体验最好、场景功能覆盖最多。

在毫末智行高管团队的组建上,长城也花了不少心血,从百度引入CEO顾维灏,从华为引入COO侯军。5年间,团队规模已较成立之初翻了3倍。

2021年,国内智驾技术路线尚不明晰,毫末智行是国内最早一批坚定走“重感知、轻地图”的玩家,也是最早一批搭建自动驾驶智算中心、跟进大模型技术路线的厂商。在具体的路线选择上,毫末智行嗅觉灵敏。

成立4年间,毫末推出了3款千元级的智能驾驶产品——HP170(低阶)、HP370(中阶)、HP570(高阶)。其中,HP170 可以实现高速无图 NOH;HP370 实现记忆行车和泊车功能;HP570 可以实现城市点到点的智能驾驶。

提前觉察最新技术路线,并未加速毫末智行的领先地位,也未对其量产城市无图NOH形成有效加持。

2022年,长城汽车旗下搭载毫末智行咖啡智能的车型销量在20万左右,其中,搭载毫末智行高阶智驾的魏牌全年销量仅有3.64万辆。

搭载毫末智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车型销量不佳,智驾里程积累也不够。早在2022年,小鹏、蔚来的智能驾驶累计行驶里程分别达到1.4亿公里、1.6亿公里,最晚自研的理想汽车,高速NOA的里程也在2023年3月突破了1亿公里。而2023年11月底,毫末智行智能驾驶累计行驶里程才突破1亿公里的“智驾大关”。

无图城市NOH的量产依然是2024年毫末的工作重心,按计划,毫末智行将于2024年年底实现城区NOH落地100城,2025年底实现100万台的装机量。但直到停工,毫末智行城市NOH的功能都还未向用户大规模推送。

有业内人士告诉《21汽车·一见Auto》,2024年毫末智行拿到了4家主机厂的订单——长城、北京现代、丰田和宝马。

“和长城合作的是成套的解决方案,当时方案已经锁定,在选车型。和北京现代合作的是中阶、低阶方案,和其他两家车企则是进行一些模块上的合作。”上述人士称。

但是在这四家车企中,毫末都不是唯一供应商,比如丰田在乘用车智能驾驶上的战略合作方是Momenta、在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商是小马智行。

命运的转折:长城蓝山与毫末智行“分手”

长城曾给过毫末智行大量提升的时间,但最终选择他人。

2023年4月,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曾透露毫末智行的HPilot 3.0系统会搭载于魏牌新摩卡DHT-PHEV和魏牌蓝山,两款产品都将于2023年上市。但实际上,魏牌新摩卡、魏牌新蓝山上市时间分别是2024年5月和8月。其中魏牌新摩卡搭载的是毫末智行的智驾,仅支持高速智能驾驶场景;魏牌新蓝山上搭载的则是元戎启行的方案,在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情况下能实现城市、高速NOA。=

2023年全年是长城整个集团全面转向新能源的关键时期。那一年,长城的总体销量是123万辆,新能源车型只有26.2万辆,新能源渗透率约为21%,落后大盘。新能源转型进展缓慢,长城的智能化不能再落后,长城的车型上必须有城区的智能驾驶功能,长城这才找到了元戎启行合作。

《21汽车·一见Auto》独家获悉,双方在2023年下半年接触,魏建军试过元戎启行的DEMO之后,最后决定在蓝山上搭载元戎启行的方案,于当年11月正式定点。

“长城找到元戎启行时,要求蓝山车型2024年必须成功改款,能量产城市的智能驾驶功能。当时行业里能基于英伟达Orin-X平台做城市智能驾驶的供应商,只有元戎启行和Momenta。”一位清楚元戎和长城合作的知情人士告诉《21汽车·一见Auto》。

和元戎启行、Momenta用基于英伟达Orin-X芯片做智驾方案不同的是,毫末智行的ICU 3.0智驾平台采用的是高通的芯片(SA8540P+SA9000P双芯片组合)。

毫末智行没有基于英伟达Orin-X芯片的智驾方案,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和高通深度绑定,这对毫末智行来说,既有好处,也有隐患。

好处在于,毫末智行可以借助高通的朋友圈向外寻求更多合作伙伴、拿到更多的订单。“毫末智行能拿到丰田的项目、宝马的合作,都是高通帮忙引荐、站台。”一位熟悉情况的内部人士称。

但隐患也同样存在。目前各家智能驾驶的比拼,算力和数据是影响最终落地效果的重要因素。毫末智行所采用的高通芯片,单颗整体算力能达到360TOPS,但AI算力仅有50 TOPS -100 TOPS,这些算力用来做城区的智能驾驶远远不够。

高工智能汽车2024年的调研结果显示,200 TOPS以下的中低算力平台主打的是行泊一体、高速NOA,如果打磨好的话,甚至还可以支撑增强版高速NOA、城市通勤NOA、记忆泊车等功能,要实现城市NOA,还是需要200 TOPS以上的高算力平台。

技术路线切换,永远慢一拍

这只是导致目前毫末智行量产困境中的其中一个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技术路线上没有做及时切换。“无图的方案在量产阶段很多Corner Case(极端场景)都没有办法解决。”一位已经离职的毫末智行员工曾告诉《21汽车·一见Auto》。

在2024年之前,行业里的智能驾驶系统很长一段时间里采用传统的分治法——将自动驾驶任务切分成感知、预测、规划等多个独立模型,再进行系统集成来完成整个自动驾驶任务。

其中感知的算法,学习原来特斯拉的路线——基于Transformer的BEV算法,再加上Occupancy(占用网络)去解决感知问题,除了毫末智行,国内的车企,如理想、蔚来、小鹏当时都在用这套技术路线在做城市NOA的量产。

2023年一年,大家都在做无图开城的“竞赛”,先是华为称ADS 2.0会在年内落地50城、接着理想也说要在年底落地百城,接着小鹏科技日上,何小鹏也公布了XNGP的开城计划——12月底达到50城。

但是这套纯视觉的方案却有一定的弊端。弊端在于,基于规则的模块化模型下,自动驾驶能力上限较低,系统泛化性较差,对于没有见过的场景、复杂的场景往往处理能力不够。

2024年,一位智能驾驶资深从业者曾告诉《21汽车·一见Auto》,以前基于BEV的纯视觉感知的算法路线,有很多规划问题都不好解决,比如怎么和周围车辆博弈、怎么解决无图的感知抖动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人为写规则、写策略去进行规避,也需要花时间去做迭代和调优,“效率比较低”。

有图、轻图、无图都是基于规则的算法,都是人写的规则,只有端到端(End-to-End)才是真正不基于规则的。“基于规则的算法没法实现通用,通用是AI需要去做的。”上述人士称。

之前摆在毫末智行的量产难题也是如此。

在毫末智行还在堆人写规则规避极端场景的时候,其他友商已经开始探索端到端的路线。

元戎在2019年成立,2023年初全面转向端到端模型,并在当年8月份完成道路测试。“2019年、2020年就开始在尝试,虽然不是特斯拉的那种端到端模式,但也在尝试轨迹、决策模型化。”一位接近元戎启行的业内人士告诉《21汽车·一见Auto》。

而最晚开始智能驾驶自研的理想,在2023年也开始端到端的预研,这才为2024年智驾追赶抢得了先机。

“端到端”的技术路径下,感知、预测、规划三个模型被融进了一体,不需要再通过冗长的代码来制定规则,而是通过海量的数据去训练系统,让机器拥有自主学习、思考、分析能力,能更好处理复杂驾驶任务。

相较之下,毫末智行并没有做这方面的提前布局。整个2024年,毫末智行的重心依然放在无图城市NOH的量产上,只拿出一部分人力来做端到端的预研,大模型的团队也是2024年5、6月份才成立。“之前连端到端的预研都没有。”清楚毫末智行内部情况的知情人士称。 

从砸钱到没钱,毫末为什么“失血”?

必须砸钱、必须溢价招人。”是去年毫末智行人力资源部门向外部传递的核心招聘思想。

他们给出的解释是,毫末智行在做更难的东西,当务之急是升级整个团队的能力,靠训练现有的团队,没有办法满足量产客户的需求,只能靠外部引入高阶人才。

《21汽车·一见Auto》获悉,2024年毫末智行内部的员工人数在800人左右,超过700人的规模在做乘用车智能驾驶的算法研发,其中只有近百人在做专职的交付工作。截至2024年5月,搭载毫末智行智能驾驶产品HPilot的车辆超过20款,对当时手握4家主机厂量产订单的毫末智行而言,仅凭目前的团队规模,要实现有质量的交付,能力远远不够。

“毫末智行要好好活着,得先把大老板(魏建军)关心的城区量产进行落地,把遇到的技术问题解决掉,这是当务之急。毫末智行不缺大头兵,缺的是能领兵打仗、能突破现有技术高点的人。”一位接近毫末智行的招聘人士曾在2024年告诉《21汽车·一见Auto》。

当时,毫末智行对高阶智驾人才给出的招聘条件是——现金大概在200万-300万左右,职级在H5及以上,H5、H6级可以给到股票,其他级别更多是给期权。

“现金是因为受制于整个集团(长城)的框架影响,没有办法支付和其他科技公司同等的现金。是毫末智行付不出去,并不是不想付。”上述人士称。

当毫末在长城智能化的独供地位不再、量产受阻,产品没有办法转化成公司实在的现金流时,摆在毫末面前只有一条路——融资。 

《21汽车·一见Auto》曾报道,2024年下半年,原定于当年年底港股IPO的毫末智行,上市计划被魏建军内部叫停。

“推迟上市的原因之一是股东觉得现在不是好时机。”一位接近毫末智行的内部人士告诉《21汽车·一见Auto》。 

截至2024年,毫末智行共进行5轮公开融资,对外披露的融资规模约为15亿元。做个对比,同一时期成立的元戎启行,截至2024年共融资6轮,从披露的金额来看,至少28亿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毫末智行的估值是10亿美金,《21汽车·一见Auto》记者了解到,毫末智行2024年的估值是90亿元左右,较三年前涨幅有限。

“对已经入局的股东而言,估值未达到预期便将公司上市,无异于‘贱卖’公司,不划算。而对后期入局的股东,(当下估值)成本又很高。”上述知情人士解释称。 

长城本可以救毫末,但长城选择了及时止损。去年年底,元戎启行 1亿美元的C轮融资被曝由长城独投

总结毫末这6年:成也长城,败也长城。

因为背靠长城,从一开始获得了更多的知名度、一段时间都是长城的智能化唯一供应商。 

但也因为这一层身份,让毫末没办法和其他主机厂建立更为深度的合作关系。涉及更多车厂机密数据的智能化,是当前车企竞争的核心,新势力车企大多选择自研,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成立更为久远、体量更为庞大的自主品牌,则选择了自研+供应商方案等多种方案并行。和长城强绑定,既让毫末陷入上市困境,也限制了毫末更为长远的发展。 

不是独立身份的毫末智行,让其他车企在选择方案时心存芥蒂;技术的慢拍,又让它错失了自家车企的订单。造血难,IPO亦难,毫末猝死,或许是注定的悲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21深度|毫末猝死,死于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