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程中,广西师范大学始终聚焦铸魂育人的核心使命,持续探索思政理论传播的新形式与新路径。2024年4月,学校正式成立“望道微课”理论宣讲团,秉持“小切口讲大道理”的核心理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以“青言青语”的传播方式走近青年、感染青年。短短1年多来,这颗理论传播的“种子”已在校园落地生根,不仅成为教学形式的创新尝试,更成为精神引领的生动实践。
“微课精讲”:“小切口”与大道理的融合
如何让思政“微课”既有思想高度,又有青春温度?学校“望道微课”理论宣讲团创新课程形式,紧扣青年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创新构建“10分钟讲清一个理论问题”的授课模式,形成“理论阐释、故事讲述、案例启发、互动答疑”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每节“微课”主题鲜明、内容鲜活,让党的创新理论从文本走向心灵;在课堂之外,宣讲团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传播“微课”内容,实现师生随时可学、随处可学。“微课”虽“微”,却以精准凝练的方式承载宏大道理,让深奥理论在青年日常生活中可感、可触、可用。
截至目前,宣讲团队已推出165期精品“微课”,累计开展线下宣讲近300场,覆盖师生及社会公众近5万人次。理论在校园中流动,思想在青年间生长,“微课”的光芒穿透课堂,照进心灵,也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
系统构建: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对话”
为使“微课”不仅“讲得好”,更能“触得深”,学校构建起系统化、可操作的宣讲运行机制。宣讲团由学院党委、思政教师、社会导师及青年学生共同组成,形成“老中青”三代结合的三级梯队,兼具理论高度、实践经验和青年视角。团队依据学期计划,通过集中备课、分组研讨、观摩试讲等环节反复打磨课程,确保每一堂“微课”既有思想深度,又贴近青年学习生活实际。
在备课过程中,宣讲团队成员借助案例分析、互动设计等方式优化讲稿与呈现形式,强化问题引导与情感共鸣,营造“人人参与、共同成长”的学习氛围。朋辈育人、师生互动的模式,推动“微课”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对话”,从理解认知延伸至思考践行,成效显著。
“行走的课堂”:让理论在行动中“生根”
理论的力量最终需要通过实践照进现实,为此,宣讲团将课堂延伸至校园内外,让理论在行走中焕发活力。在校内,“微课”覆盖22个学院、近4万名师生,融入课堂教学、主题党团日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常态化、系统化教育,让党的创新理论“接地气”;在校外,团队深入遵义、延安、井冈山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20场现场研学,通过实地讲解、互动问答与情景体验,让青年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悟信仰力量,真正让理论“冒热气”;线上实践同步推进,宣讲团依托学校各级宣传平台累计发布公众号推文120余篇,浏览量突破50万人次,构建起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传播矩阵,不断增强理论传播的吸引力与覆盖面,真正“聚人气”。
在学校校园内,“望道微课”不仅是思想教育的新形态,更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滋养,让青年在行动中理解理论,在体验中认同价值,在成长中勇于担当,推动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中树立使命感与责任感。
思想引领:从接受到传播的育人升华
新时代,理论“微课”宣讲不仅是思政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汇聚青春智慧、激发青年活力的关键渠道。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与青年人才培育的重要摇篮,肩负着筑牢思想根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学校“望道微课”理论宣讲团通过形式创新激活思政课堂,以系统机制夯实思想高地,借多维实践促进理论“生根”,逐步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推动青年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思想的传播者、实践的推动者。
展望未来,广西师范大学将持续优化“微课”内容体系、拓展传播路径、深化实践机制,致力于将“望道微课”打造为广西乃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金字招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李颖 黄俊伟 黄威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