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王勋

当前,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并重塑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也迫切需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教育管理朝着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要树立“数据驱动”意识,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应用创新,积极完善技术架构,构建开放、共享的信息生态系统,最终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是推动治理模式创新,促进决策科学化,提升高校现代治理能力。传统高校管理模式存在部门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建设信息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打破管理壁垒,促进各部门业务协同,提高运行效率,推动高校教育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二是优化教育教学流程,重构服务生态,赋能个性化人才培养。通过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重塑高校的教、学、研、管生态,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提升办事效率和管理服务便捷性的同时,实现“以生为本、以师为尊”,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优良环境。

三是夯实核心竞争优势,奠定发展基石,支撑高校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增强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为学科布局调整、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决策提供科学支持,拓展高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空间,为其在数字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一是构建以“学生数字画像”为核心的个性化管理支持体系。传统教育管理多面向全体学生采取群体化措施,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数字时代,可通过全方位采集和分析学生在校期间的数据,构建“学生数字画像”,推动管理方式从批量处理转向个性关怀。具体而言,应全周期采集数据,打破“数据孤岛”。首先,建立数据中台,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拓展数据来源渠道,整合来自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图书借阅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多源数据,构建描述学生行为的“数据基座”。其次,构建多维度模型,生成“学生画像”,包括建立学业发展模型,记录学生成绩并分析变化趋势,帮助学生把握知识薄弱点;建立综合素质模型,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科研项目等数据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身心健康与职业倾向模型,结合心理测评数据、消费水平波动、体育锻炼频率等信息,初步判断学生身心健康状态,了解其职业兴趣方向。最后,基于画像实施精准干预与支持。比如,系统可自动识别潜在学习困难学生,辅助教育工作者开展有针对性地谈话和辅导,提供学术预警与主动帮扶,实现从事后补救向事前干预的转变;个性化资源推荐系统可根据学生知识短板自动推送相关学术讲座和参考书目,依据学生职业倾向精准推送实习岗位和职业资格认证信息等。通过以上路径,充分发挥数据作用,既能更好服务于学生成长与发展,又兼顾了教育管理的温度与精度。

二是打造跨部门、预集成的“微服务”式中台架构。部分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容易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烟囱式”系统,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问题突出,影响学校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科学决策能力。对此,应树立“微服务”理念,构建灵活可扩展、动态调整的技术架构。一方面,围绕提升学校业务运转效率与能力,系统梳理各部门现有业务流程,提炼如统一身份认证、人员信息管理、课程资源管理等具有复用价值的共性业务能力,以此为基础构建学校中台服务模块。另一方面,采用“微服务架构”开发应用,将庞大复杂的一体化系统拆分为小巧、自治的“微服务”,例如将“新生报到”业务拆分为资格审核微服务、宿舍分配微服务、费用结算微服务等,并由独立小团队负责各“微服务”的开发、部署和运营,提升系统开发的敏捷性与稳定性。此外,还需注重集成与生态构建,建立服务治理平台,便于“微服务”注册与运营;鼓励校内技术团队或引入第三方供应商基于中台提供的标准服务,开发适用于特定场景的轻量级应用,在保障核心数据统一与安全的同时,满足各部门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上述架构革新,将极大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并有效应对技术迭代与业务需求的变化。

三是推动管理流程机器人化。当前高校行政工作中,管理人员需投入大量时间处理重复性事务,不仅挤占了其在核心业务上的投入,也影响了师生办事效率与体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为破解这一痛点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首先,精准识别适用场景,遵循规则驱动原则,优先聚焦高频重复的业务流程,通过推动其标准化与简化,减少不必要环节。其次,部署非侵入式机器人,模拟人工操作界面,在不影响现有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提高处理速度、降低成本;同时,采用人机协同作业模式,由机器人承担枯燥、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人工则专注于创造性思维、情感互动等依赖人类主观能力的环节。再次,完善持续运营机制,由业务专员、技术专员等组成专职团队,负责全校数据的征集、评估、开发与维护;推广低代码开发工具,对一线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使其能够自行设计简单的自动化流程;建立健全评估体系,量化机器人在节省工时、降低错误率等方面的成效,并根据师生反馈持续优化流程。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提升管理效能,优化服务体验,将行政人员从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重塑行政管理队伍的职能与价值。

数字时代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绝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构建“学生数字画像”,打造“微服务”中台,实施“流程机器人化”,有助于推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展望未来,高校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持续优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使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