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亟需全球协同治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

当人工智能(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的同时,一场关乎未来的资源危机正悄然浮现。经济合作组织(OECD)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的隐性成本》研究报告,首次系统性揭示AI技术发展对能源、水资源等基础要素产生的深层次影响。这份在2025年法国人工智能行动峰会期间形成的研究成果,为全球AI产业可持续发展敲响警钟,更是对全球AI产业发展路径的一次深刻反思。

资源压力的双重叙事

能耗“滚雪球”效应严重。报告显示,AI大模型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呈现“滚雪球”效应。以GPT-4为代表的千亿参数大模型,单次训练耗电量2.4亿度,相当于3000户家庭年用电量,而推理阶段的持续能耗可能达到训练阶段的10倍,导致数据中心整体功耗呈指数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翻一番,仅靠可再生能源难以满足需求。

水资源的隐形消耗问题也非常严峻。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冷却和增湿需求极大。相关研究指出,单座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日均用水可达150万升,对水资源形成显著压力。依据《用水定额——数据中心》标准,先进冷却技术的水耗可降至1.4L/kWh,而传统空调系统常在2.1L/kWh以上。欧洲多国(美国科技巨头在爱尔兰、德国、丹麦、荷兰等地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已出现水资源争夺的局面,凸显“水能关联”治理的紧迫性。

技术治理多维破局

面对这一系统性挑战,报告提出“技术革新+制度设计”双轮驱动方案,为破局指明了方向。这不仅是应对策略,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哲学。

在能源技术创新的“硬核”层面,全球科技巨头正积极探索变废为宝的路径。例如,脸书在位于丹麦欧登塞园区的项目推广余热回收技术,将数据中心废热接入区域供暖系统,已实现85%热能再利用。在调节能源需求方面,可利用北欧低温环境自然冷却,结合南半球夜间时段错峰训练大模型。

水资源管理同样涌现出创新方案。微软为其数据中心提供一种新的冷却架构,水在闭环中循环,并且完全没有蒸发。中国联通的宁夏中卫云数据中心采用了全自然新风制冷技术,不仅提升了制冷效率,还降低了制冷成本,为数据中心绿色节能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然而,仅有技术革新远远不够。报告特别强调“制度设计”这一“软约束”的重要性。建立“水-能关联”核算体系是其中的关键一步。该体系要求企业不仅要披露自身的直接能耗和水耗,还必须追溯其全产业链的资源足迹,从芯片制造、电力来源到数据中心的选址和运营,形成一张全景式的资源账本。这种透明化的压力,将倒逼企业在决策时进行更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引导资本流向更可持续的技术和地区。

中国方案贡献全球治理

在技术实践上,我国科技企业正从跟跑者向并跑者甚至领跑者转变。阿里云在“浸没式液冷”技术研究方面已迈入行业前列,在杭州、张北等地建设全球首批5A级绿色液冷数据中心,年节电约3000万度,并与英特尔开展产品与技术合作,深化液冷芯片散热方案,有效降低数据中心能耗水平,压降成本、降低故障率以及噪音。由中国气象局联合清华大学研发的气象大模型,即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目前已在雄安新区落地,进行试点和应用,用于中短期天气预报,提升气象服务的AI应用水平。

在治理理念上,中国正为全球AI治理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我国2023年10月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明确AI发展必须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核心,强调发展优先、伦理先行、开放合作等原则,这既是对全球挑战的正面回应,也为其他国家开展人工智能治理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2024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进一步呼吁各国共推安全、可信、共享的AI发展路径,提出共建多边治理平台、促进技术转移、弥合数字鸿沟等具体行动。希望各方积极响应,携手行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

在政策落地与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在全球AI能力指标、AI伦理指南等方面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标准,推动多边协同与南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与能力建设机会。例如,通过“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的协同,中国在AI安全治理、风险评估、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提供了系统化的治理框架,形成“三大倡议”的整体治理格局。

面向未来的协同路径

强化资源核算。在企业层面推广水能关联核算体系,在行业层面制定统一的电能利用效率与水耗基准,实现资源使用的透明化与可比性。

推广低碳冷却技术。加速自然冷却、余热回收、浸没式液冷等技术的标准化与商业化,鼓励跨国企业在新建数据中心中采用零用水或低用水方案。

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与《上海宣言》为基础,构建多边协商平台,推动AI伦理指南、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全球共识。

提升发展中国家能力。通过技术转移、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绿色AI基础设施,防止AI发展成为“富国与富人”的专属工具。

加强跨行业协同。鼓励能源、气象、通信、制造等行业共享AI计算资源与余热利用,实现算力能源协同的系统化布局(如“东数西算”工程的能源侧布局)。

亟需建立多层次跨领域的AI治理框架

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经济与社会。《人工智能的隐性成本》报告揭示的,是技术进步与地球承载力之间的深刻矛盾。AI的未来,不应是一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零和游戏。从技术创新(余热回收、液冷、自然冷却)到制度设计,再到中国方案(浸没式液冷标准),多维度的破局正在展开,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然而,这些零散的亮点必须汇聚成全球协同的洪流。

未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跨领域的全球AI治理框架,它不仅包含技术创新和制度约束,还应融入伦理审查、经济激励和公众参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技企业和公民社会必须打破壁垒,共享数据,共担责任,共同制定和执行具有约束力的可持续发展标准。把AI的红利转化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最终引领人类文明走向一个更加智能、绿色和包容的未来。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人类集体智慧的终极挑战。

(作者:杨娟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杜帅系对外经贸大学社会保障与企业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亟需全球协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