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行业观察|毫末智行停摆,文远、小马破发,智驾创业公司们,离挣钱还有多远?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红星新闻)

这个冬天,毫末智行的一则“停工放假通知”,再为智能驾驶行业增添不少寒意。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截至目前,毫末智行仍未公开回应停摆原因。但变化早有预兆,过去一年,毫末智行先后曝出IPO暂缓、裁员和高层出走的消息。这背后,产品竞争力不足、成本过高、高度依赖一家车企订单都是导致毫末智行陷入困境的原因。

当把视线放大到整个行业,不止毫末智行,已有多家智能驾驶企业黯然退场,包括估值超90亿的纵目科技。而留在自动驾驶赛道上的玩家们也面临挑战,本月在港股上市的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双双跌破发行价。

智能驾驶是一门“烧钱”的生意,行业正加速洗牌。技术上的掌声未能转化为商业上的钞票,整个行业正集体面临“如何赚钱”这道最现实的考题。

明星智能驾驶企业停摆上市公司先后破发

4年内获得7轮融资,估值早已超10亿美元的智能驾驶独角兽毫末智行突然停摆,引发市场关注。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近年来,已有多家智能驾驶企业黯然退场。年初时,估值一度超90亿元的纵目科技被曝出“断电封楼”“创始人失联”的消息。

纵目科技是国内率先获得整车厂量产项目定点合同的智能驾驶企业之一,曾三次冲击IPO但均以失败告终。有员工对红星资本局表示,纵目科技始终未能上市,逐渐让投资人失去了耐心。

纵目科技背后,整个智能驾驶行业正加速洗牌。今年9月,百度前高级副总裁王劲创办的中智行,主攻L4级自动驾驶领域,却迎来破产清算的结局。

此外,“清华系独角兽”清研微视已破产清算,估值曾超90亿元;联想、小米投资的纵目科技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全球智能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已从纳斯达克退市。

留在智能驾驶赛道上的玩家们也面临挑战。2025年11月,智能驾驶领域的两大知名公司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同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但上市首日股价均跌破发行价。

两家头部公司股价遇冷的背后,是市场对于智能驾驶行业持续“烧钱”却难以盈利的商业模式的质疑。

产品成本过高竞争对手们已经开始卷价格

截至目前,毫末智行仍未公开回应停摆原因。但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其内部变化早有预兆。

今年上半年,毫末智行就曝出多位核心高管出走的消息。11月24日,毫末智行员工向红星资本局证实,此前技术副总裁艾锐和产品副总裁蔡娜均已离职,两人离开的时间仅相差2个月。

除了内部管理问题,业内普遍认为,毫末智行产品竞争力不足和成本过高,是导致其陷入困境的另一个原因。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毫末智行的核心产品落地进度多次推迟,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早在2022年,官方就宣布了城市NOH的落地计划,但直到公司停摆前,也未能实现当初“百城落地”的目标。当竞争对手们疯狂迭代时,毫末智行的关键技术却迟迟无法兑现,导致其产品本质上还停留在上一代,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

在高度内卷的智能驾驶行业,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当毫末智行还沉浸在业内认为“先进但难搞”技术路线时,其他竞争对手已经转换路线卷起了价格,红星资本局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多家智驾公司的城市NOA硬件成本已经降至4000元左右,而毫末智行的产品价格仍停留在8000元左右。

此外,毫末智行定位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2023年11月,其发布内部信称已获得多家主机厂定点合同,此后又传出北京现代首款纯电车将搭载毫末智行辅助驾驶系统的消息。但截至目前,和其他主机厂的合作只停留在协议层面。

对于车企参与的智驾公司来说,不得不面临“独立供应商”的定位与“母公司附庸”的现实之间的冲突。不止毫末智行,奇瑞旗下的大卓智能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奇瑞汽车于近日将旗下子公司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进行整合,统一成立“奇瑞智能化中心”。

整个行业都在亏钱 规模化降本是关键

放眼整个智能驾驶创业圈,企业们都还在“烧钱”,几十亿元的投资还看不到尽头。

2024年,黑芝麻智能(02533.HK)、地平线(09660.HK)、文远知行(00800.HK;WRD.US)、小马智行(02026.HK;PONY.US)等自动驾驶明星公司扎堆在港股上市。据红星资本局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1家智驾相关公司登陆资本市场。

这些公司大多在2016年前后开始融资,2023年至2025年上市,其中3家是“美股+港股”双重上市。上市前,它们普遍经历了多轮融资,累计融资数十亿元。投资方包括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产业链上市公司、头部的风投资本等,其中不乏阿里、腾讯、百度、小米、美团等互联网大厂。

这些智能驾驶相关公司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截至2025年上半年,只有2家公司实现了盈利,且它们的主营业务都不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或Robotaxi。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智能驾驶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商业化阶段,竞争已经白热化。如何实现规模化降本,以及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研发是关键。

地平线、黑芝麻、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独立的智驾公司要与华为、百度等互联网大厂争夺市场份额,国际市场上还面临谷歌Waymo、Cruise等巨头。它们的竞争对手甚至不限于同行,目前大部分车企都拥有自己的智驾团队。

根据‌2025年中国智能辅助驾驶天梯榜,头部企业排名TOP5分别是华为、Momenta、理想汽车(02015.HK/LI.US)、小鹏汽车(09868.HK/XPEV.US)、元戎启行。

行业洗牌加速谁能率先盈利?

尚未盈利的智能驾驶企业依赖外部输血,但已经很难从一级市场拿到融资。

根据IT桔子数据,2021年国内自动驾驶行业共发生144起融资,总金额达932亿元,为历史高位。但到2022年,国内自动驾驶行业的融资事件仅为92起,总融资规模为240亿元。2023年的融资事件数量约140起,但披露的总金额进一步收缩至约200亿元。

汽车行业分析师刘昊告诉红星资本局:“当前资本对智能驾驶的投资热已经退潮,智能驾驶公司必须给出清晰的盈利时间表,以说服投资人继续承受高昂的研发投入与持续的亏损,行业正在加速洗牌。”

自动驾驶企业往往存在客户高度集中的问题。一旦大客户自研或选择其他供应商,公司就面临较大风险。

以地平线为例。招股书显示,来自大客户C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从2024年上半年的37.6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1.16%;来自大客户E的收入占比,从2024年上半年的22.85%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03%‌。

Momenta CEO曹旭东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到2026年,国内的城市辅助驾驶领域可能只剩两三家企业。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向红星资本局表示,智驾技术到现在仍然不成熟,需要技术创新突破,不确定性很大,技术落后的企业注定要被淘汰。现在智驾行业有一两百家企业,未来只有一小部分能存活下来,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向头部企业集中。市场的乐观预期是,三年左右L3级自动驾驶就可以商业化,L5级还要5-8年才能实现。

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将创造超过5000亿美元的收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行业观察|毫末智行停摆,文远、小马破发,智驾创业公司们,离挣钱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