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检察系统,“全省优秀公诉人”是一项含金量很高的荣誉,印台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孙哲哲连续三届获此殊荣。从检十年,他抱着“成为一名优秀公诉人”的决心,面对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与纷繁复杂的案卷材料,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系统钻研法条,熟悉各类犯罪的构成要件和证据标准,阅读大量经典判例和权威著述,力求理解立法原意和法理精髓。手握法律之剑,心怀悲悯之情,在数以百计的疑难案卷中抽丝剥茧,也在一个个迷途心灵中点亮微光。他说,他的追求很简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抵达人心。”
让证据开口,让真相说话
法庭之上,他是那个让对手“头疼”的检察官。唇枪舌剑,据理力争,靠的不是声音大小,而是证据锁链的严丝合缝。
在一起跨省贷款诈骗案的办理中,面对海量的电子数据和错综复杂的资金流向,孙哲哲一头扎了进去。20天里,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交易记录,被他一点点梳理、归类,最终绘制成一幅清晰的犯罪网络图谱。这份“作战地图”,不仅精准锁定了犯罪分子,还成功追诉了3名漏犯。
真正的考验在庭审。办理某诈骗案时,被告人自恃计划周密,拒不认罪。孙哲哲早有准备,在庭审前,他已将赃款流向梳理得一清二楚。法庭辩论中,他步步为营,通过一环扣一环的举证,将被告人的辩解逐一击破,最终让其漏洞百出,无言以对。
庭审结束后,一位被害人专程来到他的办公室,激动地说:“孙检察官,我在手机上全程看了庭审!你们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真的太解气了!骗子得到惩罚,检察院还给我申请了司法救助,太感谢你们了!”这一刻,孙哲哲觉得,所有的熬夜与付出,都值了。法庭的“硬核”,最终是为了兑现对人民承诺的“温情”。
老刑检的“心法”,新青年的“打法”
公诉工作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扎实的理论功底是确保案件质量的生命线。孙哲哲深知,公诉人的战场不仅在法庭,更在日复一日的知识更新与经验传承中。
他的书架上,刑法理论著作与最新指导案例总是摆放得最满。节假日、下班后的时间,成了他为自己“充电”的黄金时段。正是这份“求极致”的钻研,让他在2020年、2022年、2025年连续三届陕西省“十佳公诉人暨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中脱颖而出。
但他想的,不只是自己成为“尖兵”,更是要让整个团队都“强”起来。如何将老检察官们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刑事和解、善做群众工作的“独门心法”传承下去?他牵头搭建了“印台老刑检”工作室。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实打实的平台。在这里,老检察官将几十年积累的“群众工作经”倾囊相授;青年干警带着疑难案件来集体“会诊”。传统的“传帮带”,被注入了新的活力。2022年以来,该部门已有4人次荣获“市优秀公诉人”称号。孙哲哲用创新“打法”,盘活了队伍建设的“一盘棋”。
为孩子撑伞,为家庭点灯
铁面办案的孙检察官,还有着极为柔软的一面。作为印台区城关小学的法治副校长,他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蓝天。
他和未检团队一起,打造了充满诗意的“苔花未检”品牌——“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们用抖音直播、法治小课堂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普法,让法律知识不再枯燥。“虽然办案任务重,但是一想到我们开展普法教育宣传,就能够减少潜在的未成年被害人,我就觉得特别有意义,再辛苦也会去做。”孙哲哲说。
他的守护,远不止于课堂。在办案中,他发现许多未成年人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了,我们就要用好它,让‘依法带娃’成为共识。”孙哲哲说道。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他会深入剖析家庭问题,必要时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责令家长“回炉重造”,学习如何当好父母。
他的细心甚至延伸到了公共场所的母婴室。为了给携婴母亲一份应有的尊重和便利,他带领团队走访调查,发现部分母婴室存在设施不达标、导向标识不清晰等问题,并通过检察建议推动整改。从法治课堂到家庭指导,再到一方小小的母婴室,孙哲哲的守护,体现在每一个需要法律温情的角落。
十年从检之路,孙哲哲从公诉出发,将法律的严谨与温度,延伸至团队传承与社会守护。他的舞台,早已不止于公诉,更在每一个需要法治光芒照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