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秋的一个午后,丽新照相馆里刚结束了一堂影像创作课。导演李丹和主创导演许国振——这对合作多年的老搭档,也完成了他们作为这家百年老字号艺术顾问的又一次任务。
回头看他们的创作旅程,就像一幅行走的“中国文化地图”。从《探寻澜沧江源头》的壮阔,到《故宫博物院》的厚重;从《科比中国》的动感,到《陕西咸阳扶贫》的温情……这些不同的地方,拼凑出了他们丰富而真实的世界。
《问道鲁班》总策划导演:李丹镜头背后,是中国的温度
作为中阮大师冯满天的御用摄影师,李丹对“文化自信”有着更贴近生活的理解。“拍冯老师的时候,我抓的不只是音乐,更是他指尖流淌的千年声音。每一个特写——他微闭的眼睛、拨弦的节奏,都是一段活着的中国音乐史。不光是音乐本身,也是照见自己的过程。”这份对根源的追寻,也融进了他的作品《问道鲁班》里。那部片子曾获得2019年“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首都赛区一等奖。李丹说:“《问道鲁班》讲的是一份‘匠魂’。我们记录现代工匠用古法复原技艺的过程,传承不再是书本上的词,而是汗水与专注的样子。”
许国振则用《探寻澜沧江源头》和故宫博物院媒体传播的项目,道出了他的想法:“镜头不只是记录,更像是一种翻译——把深厚的文化变成谁都能懂的情感语言。”他想起在故宫拍摄的一个傍晚:“那天夕阳擦过太和殿的脊兽,一群白鸽正好飞过。什么都不用说,历史的厚重和生命的轻盈,就在那个画面里自然对话。这就是文化自信,不张扬,却直抵人心。”
《问道鲁班》: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镜头不说话,却讲出了千年的故事。”作为《问道鲁班》的总策划导演,李丹这样感慨。他说,这部片子最打动人的,是让鲁班的精神和今天的工匠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交谈。“我们走进古籍,也走进工坊,认识了很多手艺人。在这个机械生产的年代,还有人坚持用传统方法做木工,那种执着特别打动我。所以我想用镜头,让更多人看到他们。”李丹说。他没有堆砌符号,而是让每一帧画面都带着鲁班的“魂”。榫卯的咬合、墨线的精准,都成了讲述东方智慧的视觉语言。
导演:许国振“大厨小徒”:十万粉丝爱上烟火味
把国宴大师的手艺,变成普通人厨房里的日常——这是李丹和许国振做“大厨小徒”媒体号的初心。没想到,小红书不到半年就吸引了近十万粉丝。“国宴的技艺,家常的味,好好吃饭不含糊。看得懂、学得会、找得到。”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语述给粉丝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丹说:“我们想告诉大家,最高级的味道,往往是最朴素的。作为摄影师,更要把美味、美好传递给大家。”而在拍摄上,许国振打造了一种生活美学。“我们把镜头对准炒菜时的蒸汽、切菜时的清脆声,让大师的技艺在烟火气里自然流露。生活的快乐,其实就藏在这些点滴里。”做粉丝们爱看的视频,讲他们愿意听的故事,把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才是立足的根本。
从“为”老字号,到“与”老字号一起成长
成为北京老字号丽新照相馆的艺术顾问,对他们来说,是一次身份的转变。许国振说:“从‘合作’到‘顾问’,我们不只是来拍照的,更要理解这个品牌的根,帮它在数字时代既守住魂,又能焕发新生命。”李丹也很认同:“我们在‘传承有我’的公益培训里,特别注重‘授人以渔’。创新是给老手艺穿新衣,守魂是让它不管怎么变,都不会丢掉记录时代、承载记忆的心。”
他们希望未来能把“公益顾问”这个模式做得更系统、更持续。“我们力量虽小,但如果能建一个可复制的支持体系,就能帮到更多像丽新这样的老字号。”李丹说,“这不只是技术上的帮忙,更是用我们的专业,去守护文化的根。我非常感谢老字号给我们提供的这个平台,身为摄影师,传递美好不光是任务,最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坚持以及热爱,能影响更多的同行们。”
商业,也可以是一道风景
聊到最近通商集团的“运河上的通州”摄影活动,李丹眼里有光:“我看到通商集团提出‘商业即风景’的理念,这是一种卓越的美学升华,它将经济活动本身转化为可被欣赏、记录与传播的人文画卷。我们的镜头,正是在捕捉这种商业活动中蕴含的人情味、工匠精神与地域特色,使其成为流传后世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后有认同感,希望未来能和通商集团一起完成这个系列的故事。”
许国振也点头:“这跟我们一直想做的事很像。最好的商业传播,本身就应该是一道动人的文化风景。就像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有生活,有温度,有人情。”
默契,是定力与热忱的相遇
李丹与许国振的合作始于多年前,两人在多个风格迥异的文化项目中形成了高度默契。
问起李丹最看重他什么?导演许国振微笑着说,“李导最看重的可能是我在高压环境下的定力吧!影视制作常常面临高强度与突发状况,情绪稳定是保证创作不偏离轨道的关键。这种‘定力’不仅是专业素养,也成为艺术表达的一部分。”李丹则从另一角度评价许国振:“国振最吸引我的是他对作品完成度的执着。”
许国振眼中的李丹:“李导最吸引我的,是他对艺术入魂般的执着追求。无论是拍摄冯老师的中阮演奏,还是策划《问道鲁班》,他总能精准捕捉到文化内核最动人的那一缕‘魂’。与他合作,你始终能感受到那份创作的热忱与视野的开阔,让人愿意一路同行,共同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
热爱是源动力,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并持续输出自己的热爱。他们是文化的寻路者,也是记录光的匠人。用镜头贴近真实的生活现场,在技艺和温度之间,寻找文化与日常相遇的那个点。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创作的执着,更是两个同行的人,用镜头作笔、用匠心作墨,在时代的底片上,一笔一笔写下属于中国人的当代故事。无论是记录者还是被记录者,他们的合作,是定力与灵感的默契,也是一场温柔而坚定的守护——守护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却依然在生活角落里发着光的美好。(文:阳光)
编辑:侯宜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