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朱海燕
每年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1120”既代表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更强调把握黄金120分钟救治时间的核心要义。近年来的研究和临床数据表明,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向年轻化转变,不仅出现大量四五十岁的中年病人,甚至部分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成为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中年人群体的特殊性
冠心病,医学上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流减少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发一系列心脏症状的疾病。
中年人群体的冠心病高发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摄入,频繁应酬,代谢异常易导致血管硬化,增加心脏病的发生风险。
吸烟、饮酒过量进一步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过大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可能通过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情绪波动过大也会对自主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现代医学治疗冠心病的现状与挑战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当前治疗冠心病的最常见手段之一,能够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放置到冠状动脉中,恢复血流,缓解心绞痛症状,避免心肌缺血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PCI术能够快速打开闭塞的冠状动脉,减少心肌损伤,提高生存率。
然而,冠心病的治疗并非一劳永逸,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冠状动脉硬化本身是一个长期的病理过程,虽然PCI术可以迅速恢复血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即便进行PCI术治疗,患者仍然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防止旧病复发。
部分患者术后胸痛症状仍不能缓解,在放完支架后出现燥热、乏力等不适症状,并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中医治疗冠心病:辨明“热毒”“血瘀”等病因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心脏的气血、阴阳失调密切相关。常见的病机包括气虚、血瘀、痰湿等。过食肥甘厚腻会导致脾运失健,痰湿中阻导致胸闷胸痛,所以需要健脾祛湿;而紧张繁重的工作导致精神紧张,肝郁气滞,所以要疏肝解郁。
对于PCI术后的患者来说,介入过程会机械性地扩展血管而伤及心脏脉络,其与中医理论中金刃之伤类似,属于“热毒”范畴,在受损血管局部造成红肿热痛,病变处热毒耗伤津液而出现燥热,热毒内结而阻滞脉管,血瘀日久凝结不散形成有形之癥瘕导致患者胸痛发作;此外,冠心病心脉痹阻的根本在于心气亏虚,再加上支架植入的外源性、机械性损伤,进一步耗伤心气,患者术后感觉更加乏力。因此,PCI术后出现的“热毒—瘀血—气虚”是导致患者不适的主要病因。所以,应该根据患者术后的不同阶段,在术后一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治疗。
早期以清热解毒为主(术后1个月内):此阶段患者由于有热毒内生,导致气阴两虚,表现为口干咽痛、舌红等症状,主要治疗目标是清热解毒、防止血栓形成。
中期重视活血化瘀(术后1-3月):此时,患者容易血瘀凝结而出现胸部刺痛、舌质暗红等症状,治疗重点是活血化瘀。
后期以补益正气为主(术后3-6月):后期经过较长时间的心气耗伤,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气短等症状,治疗的重点是补益正气。
中医通过日常养生和整体调理早期预防冠心病
中医讲究治未病,早在发生冠心病之前,身体就已经出现了各种症状。中医的养生方法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独特作用:
调节生活方式。起居有常,合理的作息和饮食调养是首要的。提倡乐观的生活态度。
体质调理。要根据个体的体质差异遵医嘱进行早期干预。
运动与经络调理。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能改善气血运行,也可结合按摩穴位调节心脏功能。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老年医学科负责人、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