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震东
初冬的滇西边陲,夜色如水,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凤尾镇凤尾村的傣族寨子里,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近日,凤尾村党员活动室的庭院内灯火通明。没有主席台,没有讲话稿,几十把竹凳围成一个同心圆。20余名身着民族服饰的傣族妇女群众与宣讲团成员促膝而坐,一场关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庭院宣讲”正在这里生动展开。“竹凳围一圈,政策讲到家。这样的夜宣讲,听得暖、记得牢!”爽朗的笑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也拉开了宣讲的序幕。
书面语变家常话
“乡亲们,咱们国家最近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就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这个会说了些什么?说到底,就是商量着怎么把咱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让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舒心、更安稳、更有奔头!”面对围坐身旁的乡亲们,宣讲员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开门见山,用最朴实的大白话点明了主题。
这番接地气的开场白,瞬间吸引了在场姐妹的关注。在随后的宣讲中,宣讲员紧扣农村妇女最关心的问题,将全会中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等宏观政治议题,巧妙地转化为与妇女发展、家庭幸福、乡村治理息息相关的具体内容,将“大道理”讲成了“家常话”。
政策“暖”入姐妹心
“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政策保障。”宣讲员的声音温柔而有力,“这就是要给我们妇女姐妹撑腰鼓劲,让大家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有更多机会,真正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针对傣族村寨的特点,宣讲员特意提到了家风建设:“‘十五五’规划建议还提到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我们傣家姐妹向来勤劳善良、尊老爱幼,把家里打理好,把老人孩子照顾好,这就是在为社会作贡献!”她结合寨子里妇女创业致富、美丽庭院建设以及村规民约修订的身边实例,娓娓道来。熟悉的场景、身边的人和事,引得在场妇女频频点头,庭院里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互动问答接地气
随着宣讲的深入,现场气氛愈发热烈,单向的“讲”变成了双向的“聊”。“会议里说支持妇女发展,我们想搞农家乐,贷款政策有没有更优惠的?”一位有意创业的大姐急切地问道。“娃娃的教育问题,国家有啥新考虑吗?”另一位年轻母亲也抛出了心头的牵挂。面对大家提出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宣讲员耐心倾听,逐一解答。对于一时无法给出确切答复的政策细节,她便拿出笔记录下来,并当场承诺:“这个问题我记下了,一定带回县里研究协调,尽快给大家一个答复。”笔尖沙沙作响,记录的是民生诉求,传递的是党的关怀。
“这样讲,我们听得懂,也记得住!”村民沙正梅深有感触,“以前觉得国家大事离我们很远,今天坐在院子里一听,原来都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沙正梅的话,道出了在场群众的共同心声。这场宣讲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最接地气、最具温度的方式,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民族村寨落地生根。
宣讲活动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仍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热烈讨论着未来的打算。月光洒在她们充满希冀的脸上,映照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