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让青年教师潜心科研、安心育人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前排)用新教学指导方案指导学生。刘东岳摄/光明图片

    云南大学农学院青年教师黄光福在试验田讲解。新华社发

    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中医药文化文明互鉴课堂”新华社发

【记者调查】

 “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网络自嘲语”。高校青年教师充满活力和朝气,但也面临学术起步阶段支持资源不足、“非升即走”考核压力大、申请项目难、发表论文难等诸多困扰。

  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支持和引导青年教师全面发展作出部署。《意见》中有哪些新亮点,如何落实《意见》部署,既为“青椒”的成长赋能,提供有效支持,又为他们“松绑”,卸下不必要的负担和阻碍,以激发其长期投身科研一线、站好教室讲台的动力?记者进行了采访。

化“压力驱动”为“支持激励”,新举措激发成长动力

  《意见》发布后第一时间,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科技前沿交叉战略研究中心预聘助理教授丹聃就仔细通读。让丹聃感受最深的,是分类分岗、多元评价。“《意见》提出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完善聘用标准,依法依规自主设岗、灵活聘用青年教师,这意味着在青年教师的岗位设置与考核体系上将更加注重科学化和差异化,突破传统考核中过度依赖论文数量、项目经费等指标的局限。”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花阳则更关注科研和教学之间的相互促进。“大部分青年教师博士毕业不久,科研基础较好,但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是短板弱项。《意见》提出引导青年教师将研究实践与创新创业孵化相结合,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与应用,促进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些措施都引导教师带着行业产业一线问题,将科研、教学更好结合、互相促进,扭转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倾向。”

  《意见》对近年来高校“预聘—长聘”制度带来的现实压力作出积极回应,提出“强化聘期管理,加强过程管理、反馈和指导”。这体现了从“压力驱动”到支持激励的转变,有青年教师认为:“通过完善经费投入和制度保障,可以帮助青年教师以更加稳定的心态投身立德树人,潜心学术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指出:“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研成果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意见》从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变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提出了提升青年教师能力、活力、竞争力的有效举措,这就要求高校把握好教育的战略属性,在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处帮一下、要紧时拉一把,为其成长托举、护航,充分激发其高等教育生力军作用。”

统筹效率与公平、个体与全局,构筑“成才链条”与“保障后盾”

  《意见》实施中,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教师个人成长、学校整体建设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全局?这是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都需面对的课题。

  “部分高校在缺乏充足科研条件支持情况下,实行‘3+3’聘期考核,但科研积累需要时间,短期‘要成绩’很难让老师有职业幸福感和发展后劲。《意见》要求科学设置聘期,但‘科学’的标准是什么?在申报课题中标率下降、竞争显著加剧的背景下,考核要求是否可以同步调整?”一位东部211高校青年教师心存困惑。

  花阳建议,评聘考核标准设置应考虑不同学科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即使‘双一流’高校,其内部学科实力、建设速度也有差异,优劣势学科资源、平台条件差异较大,不应‘上下一把尺’。”

  “减轻教师非教学科研负担,哪些方面需要减?该如何减?比如,一些材料的报送并无实际意义,能不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收集采集、打通共享使用渠道?此外,针对性不足、效果不好的培训应尽量缩减,把教师的时间用在能真正指导教学科研实际的‘干货’上。”上述211高校青年教师说。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分析,一方面,广大高校要适应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用实用好相关政策支持,整合学校各方面优质资源,完善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全链条,营造追求卓越的教学科研氛围;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服务保障工作,系统设计薪酬待遇、子女教育、家庭住房、办公空间、卫生健康等方面服务保障内容,积极营造潜心教学科研的优良环境,增强青年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处理好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短期与长期、效率与公平等关系,需要秉持‘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的原则。”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马陆亭分析说,“在推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大前提、大背景下,要激发学校的主观能动性、举措灵活性,防止‘一刀切’。例如,对于创新成果的评价,除了写在论文里的创新学术观点之外,还应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在‘大团队作战’的科研组织模式下,不应当过分强调高强度、快出成果的竞争,而应导向合作,让青年教师有比较稳定的预期,在科研团队中砥砺自我,踏实成长。”

打通校内外、产学研,为人才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记者注意到,以《意见》发布为引领,通过畅通政策链条,营造适合氛围,打通校内外、产学研,构建覆盖“引育用留”的高校青年教师全方位支持体系,已成为普遍共识。

  张东刚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必须全面提升能力培训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持续为青年教师提供精准化帮扶供给和“营养丰富”的发展供给。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表示,应持续构建激励导向鲜明、支持卓越发展的薪酬待遇体系,优化科研资源与招生指标配置,向业绩突出、潜力巨大的青年教师倾斜;规范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扰;支持高校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中向高层次人才集中、向创新成效突出的部门倾斜;建立健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包括入职培训、国内外访学等制度。

  “在评价标准上,应坚持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探索推进分类评价,鼓励教师分类发展。在评价方法上,应结合现有的学术水平、未来发展潜力、综合素质评价,既考查已取得学术成果的水平,也考查其未来研究方向、拟解决科学问题的质量和前景,重点关注其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探索的创新性,同时考查其创新思维逻辑能力、授课及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在评价机制上,应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长周期评价’等,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科差异,更加注重考查岗位实绩。要注重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使青年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原创性高风险研究,放手干、大胆闯。”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认为,应以综合改革牵引教师评价改革,营造青年教师潜心从教的良好生态。

  “高校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有力量、有温度、有情怀的发展环境。”张东刚说,高校应着力建设青年教师的良性交往圈、成长共同体,开展好覆盖“八小时内外”,有主题、有特色的品牌交流与社团活动,促进青年思想交流碰撞;加强高校、社会交流协作,进一步构建产学研融通生态,引导青年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

(本报记者 周世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让青年教师潜心科研、安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