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下一代“人造太阳”研究计划首次发布

(来源:经济参考报)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正式启动,并面向国际聚变界首次发布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研究计划。业内人士认为,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可控核聚变装置,其研发已迈入多路径并行、快速迭代的新阶段,商业应用场景加速显现。

今年以来,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国盛表示,“中国‘人造太阳’包含超过200多项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在持续优化千秒量级长脉冲稳态控制的同时,该所与多家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孵化出质子医疗、超导技术等产业化成果。

作为我国下一代“人造太阳”,BEST装置肩负着实现等离子体“燃烧”的使命。根据研究计划,该装置建成后,将进行氘氚燃烧等离子体实验研究,验证其长脉冲稳态运行能力,力求聚变功率达到20兆瓦至200兆瓦,实现产出能量大于消耗能量,演示聚变能发电。

“我们将要进入燃烧等离子体的新阶段。”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解释,这是聚变工程研究的关键,意味着核聚变像“火焰”一样,由反应本身产生的热量来维持,是未来持续发电的基础。

BEST装置采用紧凑型高场技术路线,通过制造更强的磁场,在更小的空间内更有效地约束和压缩等离子体,从而用更小的体积实现更高的聚变功率。这标志着我国聚变研发重点从实验研究转向了工程可行性与经济性的考量,成为通往商业化发电的关键一步。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实现了双向奔赴。”BEST装置建设主体单位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表示。在他看来,BEST装置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应用场景,零部件数量以百万计。“我们早早布局产业链国产化能力,走通从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创新路径,孵化多家核聚变相关企业,部分已经上市。”

统计显示,合肥市已集聚近60家聚变能源企业。从上游超导线材企业夸夫超导,到中游主机设备制造企业曦合超导、聚能电物理,再到下游设计运营企业聚变新能……聚变产业联合会联结起200余家会员企业,覆盖超导材料、磁体系统等十大环节,全链条产业生态系统已初具规模。

安徽省统筹组建的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打造了科研院所与经营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该模式既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深厚技术积淀,又融合企业市场化运作机制与资金优势,突破了大科学装置传统建设范式。通过市场化引才机制吸纳全球顶尖工程技术人才,深度整合国内外供应链资源,显著提升了聚变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形成了技术攻关与产业培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十五五”时期将是中国聚变能源发展的关键阶段,实现从实验堆到示范堆、从科学验证到工程实现的重要跨越。宋云涛给出明确时间表:BEST装置建成之后将开展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尽早演示聚变能发电,点亮“聚变能源第一盏灯”。

为推动“人造太阳”的梦想加速照进现实,我国从政策引导、国际合作、机制创新等多维度发力,构建起支持聚变能工程化、产业化发展的生态体系。多地已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合肥依托“东方超环”打造聚变能源产业集群,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百亿元级产业规模;四川聚变科创城则全力建设可控核聚变全球性技术研发高地、产业发展集群、对外交流中心。

聚变技术的溢出效应已悄然走进日常生活。在医疗领域,源自聚变技术的超导质子治疗系统可精准打击肿瘤;在合肥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基于“人造太阳”监测诊断技术的太赫兹安检仪正守护人们安全。

“未来太赫兹技术还将应用于脑机接口、生物医药等领域。”安徽中科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北雄心满满,“我们有信心参与推动核聚变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下一代“人造太阳”研究计划首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