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庐:古代文人的诗意栖居
明代画家戴进的《三顾茅庐图》。
□许永强
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陶渊明结束了他十三年的仕途生涯,回到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在其后的二十多年,过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中国历史上文人几乎都有恋庐情结。陶渊明在家乡“结庐”而居的“庐”如今已难寻其迹。而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复建的杜甫茅庐,简洁的人字坡草堂上,则覆盖着厚厚的茅草。庐的屋顶不一定有茅草,可中国人一提起庐,想到的往往是草堂、茅屋。庐几乎等同于山林田野中,那外表简陋、内藏诗意的栖居之地。
中田有庐
“中田有庐,疆场有瓜。”出自《诗经·小雅·信南山》,这也是最早跟庐相关的文字记载。三千多年前,庐是农夫耕种田间时住的小茅屋,棚舍简陋,却极具实用性。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让人们对庐的原始风貌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从出土的竹简中可知,最初的田庐,平时供农夫小憩,也可为佣耕者或农忙守夜之人,提供暂时栖息的居所。
先秦的文献中,除了农夫暂住的田庐外,还有道路旁迎宾的传舍“庐”、为父母守丧的“倚庐”、小户人家的“室庐”等。这些都是庐,和田庐一样极其简陋。于是,“庐”一出现,就与野外、寄居、简陋等多重含义捆绑在一起,可谓自带草根之气。
到了东汉,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先秦人曾在井田中划出二十亩地以为庐舍,农忙之际,从春耕到秋收,农民住在田野的庐中,到了冬寒农闲,则返回聚居区的房屋,过着一种类似候鸟的迁徙生活。这一切,主要是为了方便农耕。
汉代还有另外一种庐,为孤儿承宫学习和庇护之地。这个地方能容纳数百人听课讲学,规模宏大,绝非简陋的田舍。文献中对此称为“精舍”。后来,庐从乡野进入皇宫,名为“宫庐”。宫庐实为宫中宿卫居住之地,类似如今的值班室,有“区庐”“周庐”“值庐”等称呼。有意思的是,汉代的宫庐不仅供普通的侍卫居住值班,一些品衔不低的官僚宿卫宫中时,也会暂住庐中。
结庐在人境
尽管有了“精舍”“宫庐”,为何后世仍总将“庐”与深山老林中的隐士相连呢?这或许与辞官归隐、与世无争的陶渊明有关。
在一首《读山海经》的诗中,陶渊明深情赞美了自己的“庐”。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
庐的周围草木茂盛,绿树围绕。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便返回来庐中休憩、酌酒读书,好不惬意。这样的庐,与先秦汉时的田庐一脉相承。陶渊明笔下的庐,是“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的茅草屋。庐中环境,是“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庐中生活,是读书、弹琴、斟酒自饮……在庐中,陶渊明的心境是恬淡悠闲的。不仅如此,庐还成为其隔绝外界的屏障:“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正是那道虚掩的简陋柴门、幽静的居室,把一切喧嚣和俗念隔绝了。于是,便有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欣喜自信。
以陶渊明为标志,庐渐渐与隐逸文化融合,成为隐士的心灵归宿。陶渊明之后,人们一提到庐,脑海浮现的,大多是覆盖茅草的屋宇,外观质朴简陋,内在空间幽静狭小。草堂、茅屋、陋室等,也纷纷成了庐的近义词。而在陶渊明之后,中国文人也彻底患上了“结庐综合症”,每当失意退守、欲独善其身的时候,庐往往会成为他们的安居之所。直到今日,庐仍是最适宜隐居者修行的诗意栖居地。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因安史之乱避难入蜀的杜甫,已在成都浣花溪的草堂生活了两年。不料一日秋风怒号,把屋顶茅草卷走了大半。住在又破又冷的茅庐中,杜甫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最后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住在这茅庐之中,杜甫忧心的不是“吾庐独破”,而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破败的草庐,让他联想到了天下人的苦难。他不顾自己的穷困潦倒,却渴望着有千万间的广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如此,庐承载的不再是隐逸的理想,而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出的是更为积极的一面。
成都寻庐
庐是否有具体的形制,文献中并无规定。明代唐寅的《事茗图》所示,有的茅庐是坡屋顶的中式草堂,有的又是圆形草庐。与唐寅同一时期的画家戴进的《三顾茅庐图》,诸葛亮所住的草庐为圆形平面、结顶成束、穹窿顶,这也是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成都著名的打卡景区锦里在开发之初,依托旁边武侯祠,也修建了一座诸葛庐。两旁撰有对联“一泓清水鉴风云,三顾隆情真蜀汉”。
如今,在成都市区还保存有两处相对完整的以“庐”命名的建筑。
华西坝西南行道2号,一栋老房子矗立街边。老建筑墙上用中英文写道:“公行道上的私家宅院,1940年由张世煜聘请华西协合大学的加拿大建筑总工程师苏道真设计建成。”院门墙上刻有“颐庐”二字。院内是一幢二层的青砖楼房及一排穿斗房和一个花园。中国首位牙科女博士、口腔医学界泰斗张琼仙在此居住了73年。
另一处以“庐”命名的建筑位于宽巷子11号的恺庐。恺,《说文》称,“乐也。”恺庐,即“快乐自在的居住地”。恺庐虽名庐,其实是典型的四合院格局。院门用特制的青砖砌成带有弧形兀起的拱形院门,门洞上方嵌入中式传统石匾,匾上采用大篆阳刻“恺庐”。
恺庐的大门面朝西北,与长长的宽巷子形成45度夹角,恰恰是这种特别招人眼的斜,能吸纳更多的阳光深入庭院。恺庐,是宽窄巷子中最富标志性门头之一,也成为人们眼里宽巷子不可替代的风景。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