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交融启新智,齐心协力筑新梦。为更深入地推进校际间的协同合作与交流互动,达成教育教学经验的无缝共享与高效互补,全力促进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2025年11月18日至20日,西安市西航二中教育集团汉都新苑中学文综组、语文组教师前往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参与观摩资深教师教学风采示范课活动,共同挖掘教育进步新方法,推动教育教学成效再创新辉煌。
语文组
王悦老师:
本次观摩课程结构清晰,从文学常识、分层梳理到手法总结,层层递进,为我提供了教授长篇叙事诗的优秀范本。特别是对“战役全过程”的四层剖析,将内容理解、情感把握与技法鉴赏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入文本。课后总结部分精准地抓住了“对比”这一核心手法与“犹忆李将军”的点睛之笔,有效地将教学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即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这启示我,在今后教学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梳理叙事脉络、抓准艺术核心,从而深刻理解作品主旨。
张乐乐老师:
本次听课围绕高适《燕歌行》展开。教师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等名句切入,引导学生体会战争残酷与军旅矛盾。通过分析"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意象,解读诗歌的苍凉意境。课堂注重文本细读与考试结合,既讲清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又提炼答题方法。最后通过思辨性问题,启发学生对战争与人性进行深层思考,实现文学素养与应试能力的双提升。
刘雅欣老师:
此次观摩这堂《燕歌行》,我收获颇丰。
课堂上,老师先以慷慨激昂的语调朗诵全诗,瞬间将我们带入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讲解时,对诗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名句的剖析细致入微,引导学生感受将士们的英勇与统治者的荒淫。还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同学们积极讨论,思维活跃。这堂课不仅让我领略了高适诗歌的雄浑悲壮,更让我看到老师巧妙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是一堂兼具深度与趣味性的语文课。
刘一然老师:
本次《燕歌行》观摩课呈现了诗歌教学的典范之作。教师以“征战之苦与思乡之痛”为主线,通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强烈对比,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批判精神。课堂聚焦“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核心意象,在品读中构建出苍凉悲壮的意境空间。
教学中,教师巧妙搭建学习支架,将格律分析、手法鉴赏等考点训练融入文本细读,实现审美体验与应试指导的有机统一。课堂以“我们该如何理解'至今犹忆李将军'”的思辨问题收束,引导学生从历史关照现实,完成从诗歌鉴赏到人文思考的深度跨越,充分展现了古诗教学的当代价值。
李乐君老师:
听《燕歌行》(并序)一课,最大的感受是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锚点”:从预习反馈切入,通过诵读分层、小组合作挖掘情感。课堂既抓住了诗歌整体脉络,又回顾旧知、借助课外资料破除本首诗当中的“横行”等难点字词。除落实语言、审美等核心素养外,教师还注重对学生文化价值的熏陶。课堂最打动我的是“古今对话”环节,落点和平,让文本有了当代温度。整体而言,这堂课既重文言解读,又融人文价值,是“工具性+人文性”的落地,也提醒我们:诗词课要在“读”中悟情,在“联”中扎根。
政治组
刘阮悦老师:
观摩本次高中政治赛教活动,犹如置身一场思政教学的盛宴,既见识了优质课堂的魅力,更收获了专业成长的方向。各位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让我对“三新”背景下的思政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赛教中最鲜明的亮点,是议题化设计与内容整合的巧思。教师们并非简单罗列教材知识点,而是紧扣课程标准凝练核心议题,通过思维导图串联知识脉络,让零散的理论形成系统框架。同时,课堂素材的选择极具时代感与贴近性,素材选取既扎根生活实际,又彰显价值引领,让政治课堂不再空洞说教。
课堂的生命力在于互动与创新。参赛教师们打造了多样化的教学场景,AI助教辅助、情景剧表演、合作辩论、“穿越时空对话历史人物”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的引导技巧尤为精妙,语言精准精炼,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既注重知识衔接的流畅性,又通过激励性评价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
廖静茹老师:
本次在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的高中政治课赛教观摩活动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议题式教学,让身为高一年级政治新教师的我如获至宝,收获了诸多教学启发与成长感悟。
活动中,教师们围绕《国家是什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两课内容展开差异化教学设计。虽课题相同,却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思路与课堂风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以历史脉络为线索,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抽象出国家的本质属性;有的则聚焦现实案例,结合时政热点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讨论辨析中理解知识点。教师们巧妙运用情境模拟、小组辩论等形式,将抽象的经济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探索。
闫然老师:
近日观摩高中政治教师赛教活动,两位老师的精彩授课让我收获颇丰,对核心概念教学与学科素养落地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授课教师们均打破传统概念灌输模式,以情境教学贯穿始终。这种“情境-问题-探究-总结”的教学逻辑,既化解了“国家本质”“国家职能”等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历史组、地理组
王志航老师:
近日观摩高中历史老师赛教活动,各位老师对新技术的运用,对核心概念与学科素养的培养,让我受益匪浅。
各位老师打破了我们的传统导入模式,引用AI技术让课本上的文字、图片活动起来,更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各位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以《明至清中叶的经历文化》从经济、思想、文化与科技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杨向燕老师在授课中能大胆打破课本的编排,利用自己的理解将明清的思想作为引子,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学习。
刘千喜老师:
各位授课教师以核心问题为引领,构建起一条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教学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能掌握零散的知识点,更能建立起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理解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因果关系。
教师利用AI工具生成了一段符合特定历史场景的短视频,生动的画面与音效瞬间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们不仅用AI辅助教学,更将AI本身作为教学反思与能力提升的工具,设计极具创新性的教学环节。
此次观摩学习使我认识到,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既要“守正”——拥有扎实的学识和清晰的教学逻辑,又要“创新”——勇于拥抱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利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的历史课堂同样充满思想的张力、科技的活力与人文的温度,真正引导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刘昱彤老师:
授课教师重难点把握精准,围绕地貌观察顺序、关键要素展开教学,逻辑清晰。课堂设计注重深层探究,问题设置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层层递进启发思考,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性。
教学中“先讲解再联系”的模式实用性强,让学生扎实掌握理论后再结合实例巩固。尤其在坡度知识点讲解时,延伸“人字形”铁路案例,既具象化抽象概念,又自然渗透因地制宜的地理价值观,实现知识与素养的双重提升。此次学习为我优化地理课堂、深化教学探究、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宝贵借鉴。
李睿涵老师:
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环节,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成有趣易懂的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授课教师逻辑清晰,重难点把握精准,围绕地貌观察顺序、地貌观察的内容等知识展开教学,脉络清晰,跟随情境,设置了多个有效的问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为了能够让学生扎实掌握理论后再结合实例巩固,教师采用了边讲边练的模式,实用性较强。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巧妙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如詹天佑“人”字形铁路,教师基于此讲述了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每一次聆听,皆是一场启迪思维的智慧盛宴;每一次探讨,都是一回教育理想的深度交融。此次活动宛如一座桥梁,既连接着两校深厚的情谊,又搭建起共同进步的阶梯。西安市汉都新苑中学与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打破壁垒,以理念为引,以合作为桨,开启携手共进的崭新航程。教师们在交流中分享经验,激荡出创新的灵感;学生们在互动里相互学习,收获着成长的喜悦。
在这场意义非凡的活动指引下,将始终坚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初心,持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品质。坚信,互助互学、齐心协力,定能培育出更多具备卓越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学子,为他们的璀璨未来和人生远航筑牢坚实根基。
原标题:西安市汉都新苑中学教师赴西安市八十九中教育集团观摩公开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