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蓝观)
李昀 | 撰文
王晨 | 编辑
今年,港股融资形式大好,不少公司想抓住这一波机会,因此IPO也出现了严重堵车的情况。
据中证报,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已有87只新股IPO上市,IPO募资总额超2400亿港元,位居全球交易所首位。今年以来共有16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登陆港股市场,超80家A股上市公司已在港交所排队。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目前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大概有300家。
今年在香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也格外多。恒瑞、映恩等23家企业登录港股,仅上个月最后一周就有8家企业相继提交上市申请。
“并不单单是要赶港股行情上升的窗口期,”一名投资人这样解释创新药的IPO热,“同时还要抓住这一波出海的机会。其实还是挺生死攸关的。没有融资,就做不了BD需要的数据,很可能就错过这十几年难遇的红利。”
一位长期关注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向我们表示,当前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时,港股依然是优先项:节奏更快、确定性更高、募资更灵活、市场反馈更直接。尤其在创新药领域,大多数企业仍处于未盈利阶段,而科创板尽管近来有“开闸”迹象,但多数创新药企业仍难以满足其盈利或细分指标要求。在这样的结构性因素叠加下,港股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吸引力短期内难以被替代。
多位市场人士判断,港股的生物医药上市热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但有相关人士表示,最近因为赴港股上市企业增多,相关部门人手不够,从外地借调人员等因素,等待时间变慢。
-01-
翻倍的IPO数量
今年,已经成功港股IPO的生物医药企业多达23家,比去年翻了一倍。
这种繁荣一部分可以归功于政策调整:今年8月,港交所推行了IPO发售和定价机制改革,将建簿配售部分的下限从50%下调到40%。这也意味着基石投资人占比上限扩大,降低了破发风险;同时,发行人还可以灵活设置10%–60%的公开认购比例,使得上市定价波动更加可控。
港股一直都是很多企业的折戟沉沙之地。多家创新药企都在过去递过表,但出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在今年又再次发起冲击。例如贝达药业、迈威生物等。
尽管政策调整给了企业一个更稳定的发行环境,但发行门槛并没有降低。另一名长期关注港股的投资人提到,就他目前得到的信息来说,今年港交所门槛并没有降低多少。
“只不过A股、美股收得更紧了,所以港股就成了唯一的出口。”扎堆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如此现象,势必带来资源挤兑。除了审批申请的速度被拖慢外,投资人和投资机构也很快陷入“不够用”的状态。据上述投资人说,愿意并且有能力把公司推到港股的投资机构本身并不多。“即使是头部,一个季度能认真研究的项目也就几个。不可能有多少做多少。”
因此,即使因为行情转好,投资人们比之前更放得开手脚;但在市场上基石投资人有限、项目额度有限的情况下,最终能得到大资本青睐的IPO企业也不会太多。
这种幸运的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强劲、长线稳定的大龙头,比如恒瑞医药,今年港股IPO时基石投资者就锁定了发行份额的43%;另一类是发行时愿意折价、同时潜力巨大的小而美企业,例如一家ADC领域的头部公司,公司在港股IPO时引入的基石投资者多达15家。
相比之下,其它企业在基石投资方面显得不足。比如银诺医药,基石投资者锁定的股份占全球发售股比仅 11.49%;一家近期再次冲击港股的公司,也只吸引了5家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占全球发售股份的比例仅为低于10%。
一些公司把发行股份的绝大部分都给了建簿。上述投资人提到,建簿配售虽然是机构,但是短期资金流动性高、常见套利现象。“如果是满足短期内融资需求的话,其实也无可厚非。”他说。但企业依然需要做好长期估值管理的准备。
-02-
A+H更香
今年,港股IPO热潮之下,不少已经在A股上市的公司再次递表港股,寻求双重上市。除了恒瑞已经成功以外,科兴制药、泽璟制药、博瑞医药等都已递表。
从目前信息来看,这些企业在港股的发行价普遍给出了20%-40%的折让幅度,基石投资者占比也至少在23%以上,显示出不小的诚意。
与A股相比,港股投资者结构更国际化,机构参与比例高,建簿配售和基石投资可以快速锁定较大金额资金,为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持续保障。
在上述投资人看来,这些已经在A股上市的企业,是最应该去赶这一波IPO热度的。“其中的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是很成熟的公司了。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要考虑国际化布局,必须要走出A股的地盘。”
因此,赴港IPO也是一种国际化战略举措。通过港股上市,公司不仅能获得海外机构投资者的关注,也能借助国际投资者对研发项目的评估形成参考价值,为未来BD合作、跨国并购甚至海外上市做准备。
尤其是创新药企业,研发周期长、投资回报不确定,通过港股可以让国际投资者提前了解研发管线,有助于建立长期信任和合作渠道。
但这也并不绝对。在上述投资人看来,有些来香港IPO的A股企业,既没有创新驱动,国际化需求也并不迫切。“这类企业在A股估值可能已经达到峰值,来香港发行量也不大,出来折腾一下只是为了增加资本运作的空间。”
而对于那些不急于扩大知名度和公司规模的中小型企业,通过BD合作获得研发资金、或者通过私募基金锁定长期投资,可能更加适合。
“能理解这些企业在商业化上有融资压力,但越是缺钱,越要谨慎。”上述投资人建议,“因为IPO也是有成本的,发行费用、路演、上市维护,都要花很大精力。”
-03-
一些项目速度放慢
过去一年,港股 IPO 尤其是生物医药项目明显增多,而随着市场体量扩大,企业普遍感受到一个趋势:港股上市已不再是“港交所单线审核”,而逐渐形成“港交所审核 + 内地备案与信息提交 + 个别项目多部门协同”的新格局。
这一判断在业内已经形成共识, 在2023 年 3 月起实施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将“所有境外上市”纳入证监会备案体系;
多家投行人士表示:“过去是港交所主审,近两年则需要同时与内地监管部门保持沟通”。
一家投行人员提及今年对赴港上市企业审批流程的感受:“相比过去主要对接港交所问询,现在需要额外向内地监管机构提交材料,并按照要求对企业业务范围、合规情况、股权架构等细节作出更全面的说明。”
有一些证明材料,在他们以往的监管沟通中并未被明确要求,这些材料本身并没有实质难度,但由于牵涉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层级,加上部分事项原本并无标准模板,企业需要花费额外时间沟通、协调与取得正式文件。
“港交所审问询、内地监管机构做备案或信息确认,再叠加部门之间的沟通节奏,这三条线需要同步推进。只要有一条线滞后,整体时间就会往后顺延。”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