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从一座园到一座城:成都破局“存量之困”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在城市从外延扩张转为内涵提升的当下,如何想方设法实现空间紧约束下的存量突围,正成为各级城市寻求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

随着《“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中心城区的发展逻辑正悄然改变——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将不再简单追求“做大做强”,而是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和治理效能提升。

11月10日,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方向: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公园城市、安逸家园”。

作为成都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之一,青羊区近年来在房地产政策、产业空间布局以及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释放信号,动作频密而连贯,共同指向一种更具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路径——

以空间更新盘活存量价值,以产业升级增强内生动能,以功能完善托举生活品质,让城市在既有空间里,实现持续“生长”。

当城市进入存量时代,中心城区的每一寸土地都变得稀缺。与很多中心城区一样,青羊的房地产市场在过去两年也经历了周期性调整,但其应对方式并未止步于常规的“刺激购房”。

近日,青羊区出台《成都市青羊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购房家庭核心关切与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从“就学保障、车位补贴、保租房扩容、团体购房激励”等维度推出精准举措,以一种“城市与家庭站在同一侧”的姿态,继续稳住市场预期。

不在于单纯“卖出去更多房子”,此次措施的重心是让购房家庭享受更多城市发展红利,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例如“购房即享入学”的条款,让许多年轻家庭的顾虑被直接化解。

在此前的制度框架下,改善性家庭往往要面对“房未交付、学位不确定”的双重压力,而新政允许在完成落户条件预审后,即可享受与本地户籍家庭同等的片区入学权益。

居民的决策情绪往往比数字更能反映市场走势。建发房产一位项目营销负责人透露:“措施实施后,家长群体的咨询明显变多,其中不少是奔着入学政策来的,确实化解了他们‘买房易、入学难’的焦虑”。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青羊还将车位补贴设计成消费券形式,同步激活本地消费烟火气。而保租房补贴更是直接覆盖多元主体,鼓励高校、企业、事业单位等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实打实补贴每套(间)1.5万元,为城市发展留住更多青年人才。

观察青羊在房地产政策上的做法,其实已经超越“稳楼市”的范畴,而转向“稳人口—稳消费—稳产业”的更大逻辑。提升核心城区的宜居性,让城市基本盘不被动摇,本质上是在为未来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升级腾挪更优质的空间。

如果说稳楼市是“维持城市秩序”,那么土地产业规划则关乎“重塑城市未来”。面对土地约束,以空间存量换效益、以产业布局换竞争力,成为中心城区不得不做的选择。

11月19日,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以拍卖方式组织出让4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这也是青羊区出台《成都市青羊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后的首个地块。大悦城旗下的成都天府辰悦置业有限公司参与竞拍并成功斩获全部4宗土地使用权。

根据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成都市政府采购中心)网站公开信息显示,此次以拍卖方式组织出让的4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均位于青羊区蔡桥街道,其中,两宗为商业服务业用地。

经从竞得人成都天府辰悦置业有限公司了解,针对商业用地,将打造旗舰商业,引领区域消费升级。该商业综合体将承袭大悦城品牌在城市的超级口碑与TOP流量,依托成熟的运营经验,引入一线品牌矩阵和特色业态组合,有效填补成都城西高端商业空白,焕新主城商业格局。

本次供地更具标志意义的,是其“组合出让”的方式。蔡桥片区的四宗地集中供应,将商业、住宅、公共服务功能一体重构,使城市功能以“单元化”方式出现,而不是过去那种碎片式开发。这种做法可以让商业和产业承载空间具备规模效应,也让周边居住区形成真正的功能复合。

据业内人士分析,本次获取的项目位于青羊航空新城,紧邻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611·青羊飞行器设计创新协同中心等,产业基础坚实,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依托板块先天优势,地块将统一规划为涵盖大型商业综合体与高端住宅的航母级项目,通过高端商业的规划补缺,助力青羊航空新城完善服务配套、打造高品质宜居宜业新城。

当土地空间被重新划分,最关键的问题随之到来:产业如何在主城有限资源中真正落地?青羊航空新城给出了答案——改变传统的产业空间组织方式,让产业与城市融合共生。

在航空智能集成创新园,一栋栋外观普通的楼宇内部,却是完全按照航空研发需求打造的垂直空间。底层预留7.2至10米层高、1.2-3吨/平方米承重,适配大型设备;中层适合轻量试制;高层用于研发办公。这种“工业上楼”的结构突破了传统平面型产业空间的束缚,使主城高科技产业能够在有限土地中实现完整链条。

创新不再被地理距离拉长,产业协作效率因此成倍提升。目前,青羊航空新城已聚集航空重点配套企业265家,2024年航空产业年营业收入748亿元,占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的“半壁江山”,已构建起多个涵盖从科研到小试、中试等各环节的“立体园区”“特色园区”。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过去需要穿越城区才能完成的工序,如今可以在一栋楼内完成。相比远郊工业园依赖大面积土地、长距离流转,主城的垂直产业模式在效率上更具优势,其价值已经在青羊航空新城得到验证。

与产业生长同步进行的,是航空新城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商业综合体落地、配套住宅建设和道路体系逐步完善,更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集聚,航空新城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园”,而是一座功能更完整的城市新区。产业与生活在这里形成新的平衡,而二者又共同构成吸引企业和人才持续集聚的磁场。

放眼更大的城市格局,青羊探索的是一种全新的主城发展范式:不依赖新增土地,而是通过政策引导、土地重构和产业优化布局,让高能级产业真正扎进主城区,在打开新的城市空间的同时,也为成都主城的未来发展描绘更多可能。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市的增长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人口仍在集聚,但土地已无新增;产业仍在升级,但空间高度约束;城市仍需发展,但存量亟待重构。青羊的探索本质上是面对这一时代命题的主动回应。

从稳市场到稳结构,从土地再平衡到空间再造,从产业集聚到生活品质提升,一座园到一座城,既是空间变化,更是治理理念的迭代。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城市进入“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路径:不再依赖外延扩张破局,而以存量优化寻找可能。

在这条“第二增长曲线”上,青羊已经率先迈出了关键一步。

文字 | 玉清 本组图片来源:青羊区供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从一座园到一座城:成都破局“存量之困”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