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以来,A股磷化工上涨超50%,氟化工更是上涨近70%,其表现跑赢了一众科技赛道板块。
这,凭什么?
01
两大风口爆发
自2021年下跌近四年后,A股化工板块的中的磷化工、氟化工率先反弹,走出周期低谷。其中,天际股份、多氟多、天赐材料为首的龙头自2025年4月低点分别实现五倍、两倍和1.4倍的惊人涨幅。
这轮行情爆发背后,与锂电池产业链的高景气度回归无不关系。
化工与锂电池,为什么会有关联?
在磷化工中,磷矿石作为上游资源,为中游的磷酸铁锂提供正极材料基础,下游则是锂电池。同时,磷矿石中伴生的3%-4%氟资源,也为六氟磷酸锂等氟材料生产提供了原料支持。
在氟化工中,上游的萤石和氟硅酸经过加工,形成氟化氢、六氟磷酸锂等关键中间体,最终也应用于锂电池的核心制造环节。
2025年7月,六氟磷酸锂最低价格不足5万元/吨,但随后迎来了绝地反击。截至11月24日,价格已飙升至18万元/吨,短短三个多月大涨超260%。
▲六氟磷酸锂历年价格走势图,来源:Wind回顾上一轮周期,六氟磷酸锂价格在2022年一季度曾触及60万元/吨的历史高位,主要受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的供需失衡驱动。
本轮价格大涨则主要受益于储能需求的爆发。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430GWh,同比增速接近100%。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预测,第四季度行业将继续保持满产满销,全年出货量有望达到580GWh,增速预计超过75%。
再看海外市场,同期储能装机94GWh,同比增长74%。其中,欧洲、中东、澳大利亚成为海外需求增量主战场。
拉长时间看,储能需求爆发并不会昙花一现。
2025年9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政策,明确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两年半内,储能装机规模将实现近乎翻倍增长。
供给方面,六氟磷酸锂行业经历上一轮周期深度洗牌,部分中小产能已在行业低谷期退出市场。2024年,全球39万吨有效产能中,实际开工率仅为65%,开工产能不足28万吨。
目前,行业产能主要集中在多氟多、天际股份等头部企业手中,供需格局呈偏紧态势。考虑到六氟磷酸锂产线建设周期长达12至18个月,短期内新增产能难以快速释放。
可见,海内外储能需求的异军突起,是磷化工、氟化工重新站上风口的重要因素。
02
又一轮供给出清?
除磷化工、氟化工外,整个化工行业的供需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过去几年,中国化工品价格持续下行,背后是产能过剩压力的现实反馈。这主要源于前期产能的快速扩张,远超需求的增长。然而,这一趋势或将迎来转折——尤其是前瞻性指标之一的行业资本开支已出现拐点。
2025年上半年,石化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资本开支同比下降18.3%,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已连续七个季度呈现负增长。
▲石化化工资本开支同比增速,来源:中金公司除新增产能投放放缓外,政策引导也在推动落后产能退出。2025年7月17日,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摸底评估的通知》,此举被市场解读为行业“反内卷”的重要信号。
据天风期货统计,烧碱、短纤、纯苯等行业中,运行超过20年的产能占比分别达到38.9%、29.7%和17%。
此外,从全球范围来看,成本较高的日韩和欧洲化工产能正面临严峻挑战。
2023年至2024年10月,欧洲化工产能累计退出1100万吨。2025年以来,西湖化学、道达尔、SABIC等国际巨头相继宣布关闭位于欧洲、日本的生产基地。
这背后源于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失去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供应,成本大幅攀升,竞争力被显著削弱。
韩国化工行业同样面临困境,机构预计到2027年前,该国化工产能淘汰比例可能达到总产能的18%-25%。
可见,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全球化工产能扩张步伐明显放缓,甚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需求方面,传统行业与新兴产业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过去几年,地产、燃油车等传统领域对化工的需求持续低迷。但随着海外进入降息周期,以及国内经济复苏趋势确立,传统行业需求对化工的拖累有望减轻,甚至可能带来边际改善。
与此同时,电动车、光伏、储能、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对化工需求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有效对冲了传统需求的下滑。
此外,石油、煤炭为首的化工原材料端也出现了积极信号。
石油方面,在页岩油成本支撑、OPEC+扩产放缓、中国战略储备等因素影响下,当前油价大概率处于相对底部区间。若地缘冲突升级或经济实现温和复苏,有望开启上行周期。而煤炭行业在国内“反内卷”政策引导下,也已探明本轮周期底部。
由此推断,化工行业有望在2026年迎来新一轮景气风口。
尽管当前化工品整体价格还处于低位,但A股化工板块已先于商品期货见底反弹。接下来,一旦商品价格企稳回升,或将进一步助推化工板块的估值修复。
03
巴菲特97亿豪赌背后
从历史数据看,中美化工行业周期基本同步。在当前行业仍处低谷之际,股神巴菲特重金出手了。
这很可能是94岁的巴菲特作为CEO的最后一笔重大交易。
此次收购或向市场传递了强烈信号。OxyChem在美国化工行业占据重要地位,主要生产氯气、PVC树脂等产品,占西方石油公司税前收入的20%。
在市值观察看来,巴菲特重金抄底OxyChem,可能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OxyChem具备不错的成本竞争力。
以乙烯品种为例,北美化工成本全球最低,甚至要低于中国竞争对手,远胜欧洲同行。这主要得益于不同的合成路径和持续的能源成本优势。
另一方面,美国化工业很可能处于周期底部了。
据德勤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上半年末,美国化工资本回报率已降至5%左右,远低于本轮周期高点的20%以上。
拉长时间看,在2020年之前的二十年间,即使经历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08年次贷危机,化工行业资本回报率始终维持在10%以上。当前水平创下25年新低,指向了行业处于周期底部。
加上美联储再度开启降息周期,此前承压的美国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有望复苏,或将带动化工行业走出低谷。
可见,OxyChem本身有价值,配合行业周期底部提供的估值优势,巴菲特这次重大交易可能会延续之前的投资传奇。要知道,上一次在化工领域出手,还是周期底部的2011年,同样斥资97亿美元买了化工公司Lubrizol。
那一次,他逆势抄底,抄对了。这一次,很可能再现历史。
从巴菲特97亿美元豪赌化工股的角度观察,中国化工行业的复苏或在破晓黎明前。
综合来看,国内供给格局改善、全球产能重构、新兴产业需求增长,以及投资大佬的逆势下注,或许共同指向了一个方向:化工新一轮周期或许真的不远了。
然而,也需清醒地认识到,氟化工、磷化工经历短时间大幅暴涨后,估值已经回到合理,乃至偏贵水平。后续每一次上行,都可能伴随着风险的积累。
当下,寻找化工下一个潜在风口更为重要,可能要比追高稳妥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