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答题”,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引擎”。近年来,南京六合区马鞍街道党工委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第一抓手”,聚焦“强村”与“富民”双重目标,以盘活资源为基础、以多元发展赋能、以精准施策护航,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驶入提质增效的“快车道”。
盘活资源,变“沉睡资产”为“活力源泉”
各村(社区)将盘活闲置资源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突破口,推动各村对老旧校舍、闲置厂房、水库塘坝等存量资产进行全面梳理、改造提升和规范运营,让“沉睡”的资源焕发生机。尖山村依托马集工业园区,积极推动“村企共建”,在服务企业用工和矛盾调解中实现共赢,带动村民就业200余人次。大圣村将杨营小学等闲置校舍翻新后招租,成功引进能源科技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还有效促进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玉王村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成功发包何营水库,实现年租金收入7.7万元,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
产业带动,从“单一路径”到“多元融合”
围绕“农旅融合”“村企联建”,街道积极引导各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推动集体经济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河王湖村依托河王湖湿地资源,积极引进乡村旅游项目,带动茶园文化产业和家禽养殖业协同发展,打造“湿地经济”新样板。泥桥村成功举办“田园运动汇”“端午亲子营”等系列活动,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遇见泥桥”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大米加工厂建成投用,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平山村整合坑塘水面与四荒山地400亩,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6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服务创收,化“被动管理”为“主动作为”
引导村集体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服务转型,通过提供物业、管护、协调等专业化服务实现稳定收益,这是街道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又一创新实践。大营村主动承接鹭岛小区网格管理、公共区域保洁及滁河泵站涵闸管护等服务,年收入超300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黄岗村成立农业公司,积极拓展物业管理和农产品销售业务,预计全年经营性收入达520万元;并通过参与“强村带弱村”联建项目,共建水芹仓储分拣中心,持续拓宽增收渠道。郭营村在宁淮城际、北沿江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中,主动提供用地协调与应急保障服务,累计获得服务性收入超20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与重点项目共建共赢。
机制创新,以“党建引领”促“持续发展”
街道通过政策赋能、项目引领和机制建设,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勤丰村建立“书记领办、分工负责”工作机制,成功推动100MW光伏发电项目落地,村办公司稳定收取租金2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349万元到522万元的跨越式增长。中心社区依托区位优势,精准服务北沿江高铁、宁淮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全年实现项目服务收入70万元;并通过推进“菌菇 + 光伏”立体农业项目,为集体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黄赵村通过领办增收项目、运营村办公司,在农产品销售与小型工程承接等方面实现多点开花,净利润超10万元,走出了一条小而稳、稳而实的增收之路。
2025年,全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出总量跨越、结构优化、动能增强的良好态势,多个村经营性收入突破500万元,形成了“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的生动局面。下一步,马鞍街道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聚焦可持续、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激活资源要素、创新运营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集体活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勇 通讯员 马鞍轩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