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日行万步,七旬母亲化身爱的“捡球员”

    阎海英训练时,母亲常美菊陪伴左右,化身“专属捡球员”。

  11月24日清晨,长沙市慧群运动康复俱乐部内,乒乓球撞击球台的清脆声响穿透晨曦。75岁的常美菊在墨绿色球台边穿梭,熟练地捡拾着散落的乒乓球,她的目光一直追逐着一旁的女儿——轮椅上的48岁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阎海英,这是母女俩备战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的日常。

  球拍被布条紧紧捆在阎海英的手掌上,每一次挥动都带着对抗命运的倔强。

  ■文/图/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母亲当“专属捡球员”,陪伴温暖训练路

  “妈妈每天捡球要走15000步,每一步都是满满的爱。”训练间隙,阎海英擦了擦汗,笑着展示母亲手机里的运动记录,语气里满是感动。

  2005年,阎海英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颈部以下失去知觉,从此与轮椅为伴,一度闭门不出。得知残疾人乒乓球代表队的招募信息,在爱心人士的关心下,阎海英终于重拾年少时对乒乓球的热爱。

  封闭训练期间,常美菊主动扛起了“全能陪护”的责任。每天清晨,她要帮女儿穿衣、洗漱、整理装备;训练时,她是永远陪伴左右的“专属捡球员”,球台两端、角落缝隙,只要球落地,总能看到她快步上前的身影;傍晚回到宿舍,洗澡、铺床、准备饮食,照料工作要忙到深夜。

  “她的手绑着球拍容易血液循环不畅,每隔一会儿就要解开揉一揉。”常美菊话语里透着心疼与不舍,“虽然我不年轻了,但看着女儿眼里有光,就觉得浑身是劲。”

  “训练就是辛苦,不辛苦出不了成绩。她想挑战自己,我苦点累点都值得。”朴素的期盼里,藏着最深沉的母爱。常美菊告诉记者,得知女儿要参加全国比赛,自己既紧张又期待,“任何成绩都好,只要她发挥出真实水平,不辜负自己的努力就行”。

每日数千次挥拍,以韧性叩击梦想之门

  “哗——”,球拍划过空气的声响里,阎海英完成一次又一次挥拍,湖南省残联乒乓球教练包涛站在一旁指导,偶尔纠正她的动作。

  “她属于颈部损伤导致的四肢瘫痪,吃饭、穿衣都需要人照料,打球时必须把球拍绑在手上,强度稍大就可能面临肌肉坏死的风险。”包涛表示,即便如此,阎海英每天仍要完成3000次以上的挥拍训练,远超日常强度。

  “绑球拍的布条勒紧了,手会发麻发紫,她就自己硬扛,解开揉一揉又接着练。”包涛坦言,备战中阎海英曾有过思想波动,但母亲日复一日的陪伴,让她咬牙坚持了下来。

  “长沙人说‘能吃苦,霸得蛮’,阎海英就是这样的运动员。”在包涛眼中,这名训练不到3年的运动员,有着超越常人的韧性和专注力。包涛介绍,本届残运会阎海英将随队向乒乓球团体金牌发起冲击,“只要发挥出真实水平,就是最大的胜利”。

  “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紧张是难免的,但教练、队友和妈妈都给了我很多鼓励。”阎海英告诉记者,12月1日,母女俩将携手奔赴广州,开启首次全国残运会之旅。

  训练馆里,乒乓球依旧在球台与球拍间来回跳跃,常美菊的身影忙碌着,目光所及,阎海英的挥拍坚定有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日行万步,七旬母亲化身爱的“捡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