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兆骞 著
许广平是鲁迅任教的女师大的学生,1925年3月11日,鲁迅日记记载:“得许广平信。”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爱情悄悄地向鲁迅逼近。
许广平在此信中提到“北京学界上一有驱逐校长的事……做女校长的,如果确有干才,有卓见,有成绩,原不妨公开的布告的,然而是‘昏夜乞怜’,丑态百出,啧啧在人耳口”,所指“女校长”就是杨荫榆。许广平表达了对校长杨荫榆的不满和鄙视,并透露她要采取行动之决心,意在寻求鲁迅的支持。许广平能将心曲毫无保留地向鲁迅倾诉,明显已将鲁迅视为可信任的人。当天,鲁迅读信后即给许广平回了一封长信。一般长者遇到年轻人有过激的想法,总会劝其谨慎,但鲁迅非但没有劝阻,反而表示在道义上鼓励许广平。这与鲁迅的好斗性格有关。也许更重要的是,鲁迅意在俘获许广平的芳心。
女师大风潮的爆发,原因殊多。
1922年7月,许寿裳出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对校务大加整顿,聘请北大教师前来任教或兼课。1923年7月,鲁迅被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师,讲授小说史和文艺理论课程,次年成为国文系教授。许寿裳的任期不算长,但他把女高师“从一个相当于中学的学校改为专门以上,从那些设备简陋到规模略具”(许广平《鲁迅先生与女师大事件》)。1923年7月,女高师学生发起驱逐校长的运动,并提议由新近回国的女高师原学监杨荫榆接任。女高师部分学生为了催促许寿裳离职,甚至恶言相向。
杨荫榆(1884—1938),江苏无锡人,挣脱父母安排的封建婚姻之后,一心投身社会。在兄长杨荫杭(杨绛之父)的帮助下,先是进入美国教会主办的苏州景海女学堂就读,两年后转入上海务本女子中学,由于学业优良,1907年被公费派往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留学,1912年毕业。1913年夏,杨荫榆回国就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兼授生物解剖学。一年后,杨荫榆就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监,得到学生拥戴。1918年,杨荫榆公费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系。在美国留学,杨荫榆同样成绩优异,与美国学者杜威、孟禄等人交往甚深,三年后回国继续任教。
1924年2月20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委任杨荫榆为女高师校长,5月教育部发布训令批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并任命杨荫榆为首任校长。杨荫榆到任后,照搬西式教育方法,实行独裁家长式的教育,排除异己,4月28日,学校有十五名教员辞职。5月21日,鲁迅应邀出席调解风潮的学生会议,商议对策。8月13日,鲁迅寄还女师大聘书,学生恳切挽留,鲁迅决定继续留下。秋季开学,女师大国文系预科二年级学生三人,因江浙战争期间道路被阻未能按时返校,缺课两月余,杨荫榆以整顿校风为由勒令三人退学。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代表要求杨荫榆收回成命,遭到厉声辱骂。酝酿已久的女师大风潮爆发。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