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在高10米的桥式起重机操作室内操控机械臂精准抓取锥桶,走出丝滑曲线……在前不久举办的山东省德州市桥式起重机技能竞赛中,来自齐河县的选手凭借“毫米级”吊装精度包揽前三名。在齐河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秦群看来,成绩的取得并不意外,这是“培训站(所)筑基、工匠学院支撑”模式发挥成效的生动体现。
今年6月,山东省总工会印发加强全省“工匠培训站(所)”建设和开展“十万产业工人大培训”工作的通知,紧扣山东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在企业车间、班组等一线场所,建设工匠培训站(所);依托工匠学院等阵地,全省各级工会每年组织不少于10万名产业工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着力解决生产难题、提升职工技能,大力培养高素质工匠人才,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
把技能提升课堂搬到职工工位旁
“以往技能培训资源分散、覆盖面有限、工学矛盾比较突出。”与山东省会济南隔黄河相望的齐河县,工业基础雄厚、产业工人众多。近年来,该县总工会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但仍面临不少痛点难点。
今年以来,齐河县总工会大力构建工匠培训站(所)网络体系,通过“工会主导、企业主体、职工参与”的共建模式,整合县域内企业、职业院校及社会机构等优质培训资源,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覆盖电业、现代农业、煤炭等9个重点产业的数十个工匠培训站(所)。这些工匠培训站(所)分布在各大工业园区、重点企业车间的生产一线,将技能提升的课堂直接搬到职工的工位旁、家门口,有效解决了培训“最后一公里”问题。
这样的工匠培训站(所),如今在齐鲁大地方兴未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工学矛盾、员工流动性大,培训学习成效不显著、培训学习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相符等,是影响职工技能培训积极性的关键原因。”山东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卯金涛说,“到2035年,山东每年争取建设不少于1000个培训站(所),省总每年重点支持建设100个培训站(所)。”
山东省总对工匠培训站(所)建设上从师资课程、实操训练、培训质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在夯实场地设备、培养目标等培训要素的基础上,工匠培训站(所)要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围绕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生产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以及职工的成长成才需求,设计培训项目和课程,让职工在实训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升技能。
让广大职工在“干中学、学中干”
地处山东东营的华泰集团,是一家聚焦高档新闻纸和盐化工生产制造的大型企业。该企业建设了魏国华、刘燕韶、张凤山、黄鹏四大工匠培训站(所),推动人才培养围着市场需求转、围着生产项目转、围着职工成长转,让广大职工在“干中学、学中干”。
华泰集团发挥工匠培训站(所)专业优势,承办造纸工、制浆工等技能竞赛。将培训情况作为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和职称自主评审的重要依据,张凤山工匠培训站(所)已实现5人职称晋升,黄鹏工匠培训站(所)培养出2名高级工程师、15名技术骨干,魏国华带领团队培养高技能人才45名,市级及以上首席技师13名,东营市金牌工匠2名。
“建设工匠培训站(所)的目的是构建触手可及、全域覆盖的技能提升网络节点,打造立足基层、服务一线的技能提升‘微生态’。”山东省总工会生产保护部部长丁博说。
从今年起,山东省总面向全省产业工人,尤其是重点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组织开展了“十万产业工人大培训”,全省各级工会每年组织不少于10万名产业工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其中,省总工会资助1万名产业工人参加培训,各市、县(市、区)总工会及基层工会组织不少于9万名产业工人参加培训。
据了解,山东省总聚焦服务强省建设大局,重点对面向省“十强产业”企业一线产业工人组织开展的培训进行资助,标准为每人1200元,并在培训内容、学习形式、机构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训”“育”一体打造技能人才队伍
走进占地4.86万平方米的济南能源工匠学院,安全应急、供暖管家、供气管家等12个高度仿真实操模块一应俱全。
济南能源集团依托工匠学院主阵地和遍布一线的工匠培训站(所),打造立体化大培训格局。
为把培训触角延伸到生产最前沿,济南能源集团将现有换热站、项目现场等一线场所转型升级为工匠培训站(所),热力和康分公司培训站首创“冬天是换热站,夏天变培训站”的“双季节转换”模式。这种“站点即课堂”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培训效率,让职工身临其境地演练复杂管网抢修、智慧能源调度等高难度任务。此外,“能源大学堂”线上平台汇聚了全领域课程180余门,提供从课件查阅、在线考试到证书认证的一站式服务。他们还打造了覆盖全员、便捷高效的“指尖上的工匠学院”。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全面摸排辖区内重点企业及一线职工的培训需求,建立动态“技能需求清单”,构建“订单式精准培训”“工作室传帮带”“志愿队匠心行”三位一体的产业工人大培训体系,有效破解培训供给与需求脱节等难题。
据介绍,参加“十万产业工人大培训”的学员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后,需进行结业考核,成绩合格的,由培训机构和学员所在单位共同发放培训合格证书;符合条件的,参加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并发放相应证书。考核合格人员纳入山东全省各级工匠培育后备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