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不久前,兰州新区山字墩小区的家庭医生徐睿静在随访时注意到,辖区七旬老人蒋宜禄的血糖值一直偏高。几次用药调整后,效果仍不理想。
徐睿静团队马上联系上级医生。经过诊断,老人被转入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如今,蒋宜禄的血糖已控制平稳,他感激地说:“家庭医生操心又负责,有啥不舒服随时能咨询,真是太方便了!”
作为国家医防融合试点城市之一,兰州新区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切入,把老年人纳入签约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医防融合、医养结合的便捷服务,赢得了不少老年人的认可。
这一幕,正是“十四五”以来甘肃省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改善老年人生活的缩影。
截至2024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493.07万人,占总人口的20.06%。其中,兰州市老年人口占比达22.8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养老难、看病难”成为许多家庭的现实困扰。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甘肃省委、省政府将老年人健康纳入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30项行动,着力构建涵盖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六位一体”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省卫生健康委联合民政、医保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以“短期攻坚、中期提升”的阶梯式推进,为医养结合工作筑牢政策根基。
政策落地有声,各地探索不断,一个个贴合老人需求的医养结合模式不断涌现——
兰州市作为第一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2家,多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此外,建成64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并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了医养资源的共建共享。
嘉峪关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康乐寿医护养老院,创新“养为基础、医为支撑”的全嵌入医养模式,把医疗服务无缝融入日常照护,老人满意度连续多年超过90%,该中心也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医养结合机构从2022年的97家增至146家,增长率达50.52%;床位从2.35万张增至2.64万张;从业人员从0.9万人增至1.24万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养服务。
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甘肃还将中医特色服务深度融入医养结合。以中医药为特色提供服务的医养结合机构达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普遍能提供6类10项以上中医药服务。家庭医生服务中也嵌入中医药健康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达83.39%。
“每天早上跟着医生练八段锦,晚上用中药泡泡脚,我的血压控制得特别好,之前经常犯的关节痛也减轻了不少,中医调理很管用。”在定西市安定区永定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78岁的张大爷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刚学会的八段锦动作。
此外,甘肃还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省的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信息监管平台,整合居民健康档案、慢病管理等11个基层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联通与业务协同。“床旁结算”“远程诊疗”“药品派送到家”等服务广泛推行,15家机构入选国家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让老年人在基层就能享受远程诊疗、在线复诊。
从政策蓝图到遍地开花,甘肃医养结合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省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已设立老年医学科213家,占比高达96.82%,远超“十四五”规划中60%的目标。同时,居家上门服务覆盖超过5000家机构,老年健康管理率与中医药服务覆盖率也显著提升,一张覆盖城乡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服务网正越织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