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秦攀博
【核心提示】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洞察,更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前提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劲动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洞察,更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前提。以系统性思维和全局性视野谋划创新,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必然选择。
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竞争新优势
更好适应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绝非闭门造车,而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开放合作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将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在原始创新,难点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住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原始创新是从0到1的跃迁,是整个创新链条的源头活水,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国之重器”,是在国际竞争中挺直腰杆的硬核实力。
以新质生产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其本质是创新驱动下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求通过科技创新重构产业逻辑。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创新。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正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实践。
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叠加效应,为中国提供了从“弯道超车”到“引领发展”的战略窗口。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交叉融合,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就要在前沿领域率先布局,将科技创新的“势能”高效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能”,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实现“非对称赶超”,在半导体、高端装备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以自主创新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其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其二,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市场化交易机制,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让实验室里的“样品”快速变成市场上的“产品”。其三,要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让“老树”发出“新枝”长出“新芽”。构建起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真正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以产业创新反哺科技创新。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产业创新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产业实践中的技术需求、市场需求和应用需求,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动力。同时,产业实践中的技术验证、应用验证和销量验证,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反馈机制,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需求—技术—应用”的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促进了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以产促研”的模式有利于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形成“需求驱动—技术突破—产业转化”的良性循环。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和“政策—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在政策层面,要强化政策引导,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机制层面,需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促进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在生态层面,需构建“技术—产业—市场”全链条,通过“揭榜挂帅”“技术交易市场”等机制,促进技术成果的高效转化和应用。在实践层面,要推动需求导向、政策引导、生态孵化三者协同,实现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铁三角”和“数字翼”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顶层的战略设计,也需要坚实的基础支撑。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构建起创新驱动发展的“铁三角”和“数字翼”。
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教育强国是基础支撑,科技强国是核心引擎,人才强国是战略保障。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吸引和集聚全球顶尖人才。建设人才强国,则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让各类人才发挥创新活力。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引擎,人才是核心。教育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以教育创新引领科技创新,要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政策,既要加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又要通过创新项目培养本土创新人才,还要深入破除“五唯”倾向,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规范、全面的人才评价机制。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数字技术是科技创新的加速器,能够极大促进知识共享、协同研发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全新的工具和方法。通过构建数字创新网络,能够打破地域和组织壁垒,实现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数字治理体系构建赋能数字中国建设,能够为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因此,数字中国建设将为国家创新体系添加“数字之翼”,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