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家宴”流水席现场人头攒动。
争相品尝“青海家宴”流水席。
争相品尝“青海家宴”流水席。本报记者 李庆玲 摄本报记者 李庆玲
西子湖畔,家宴飘香;三江之源,情谊绵长!
11月23日,“青海家宴”饗在杭州推介会及青海家宴“品与鉴”活动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当祁连山下的牛羊肉香、青稞麦香遇上钱塘湖畔的烟火气,一场来自青海的家宴美食盛会拉开帷幕。
三楼活动区域,四周流水席静候宾客,各类青海特色美食在桌上一字排开;中间开放式厨房里,拉面师傅手腕翻飞甩出筋道面条,手抓肉蒸腾的热气裹着肉香弥漫全场,温热的香气勾得人食指大动。
时至正午,早已码放整齐的一次性餐具前,顾客循着香气纷至沓来,人人都盼着尝一口地道的高原滋味。
“二十多年前带活羊来杭州参赛,一桌席面拍出五六万元,手抓肉拿了一等奖!”马忠食府董事长马成云的话语里满是骄傲。这家传承四代的青海老字号,此次带着牛羊肉、祁连黄菇、数十种面点及熬饭、甜醅等经典高原美食再赴杭州之约。
吃一口厨师们现场烹制的手抓羊肉,杭州市民孔先生忍不住赞叹:“和我在青海吃的一样,不柴不膻,在家门口就能尝到这份鲜美,真不想走了!”
从早年的摸索前行到如今的抱团发展,马成云感慨万千:“以前只顾着埋头做菜,现在有政府的培训搭桥,让我们跳出厨房看市场。”马忠食府正朝着规模化、标准化、高端化方向迈进,不仅向全国各地输送优秀厨师,更筹备着省外连锁店的布局。“青海的好东西太多了,就是没人知道,我们要借着浙青协作的东风,把高原味道通过推广‘青海家宴’品牌的方式送到更多人嘴边。”马成云说。
在青稞创新产品展区,一场“粗粮革命”正在上演。青海益洁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东平拿着一款青稞吐司介绍:“随着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青稞这个被忽略的高原粗粮,正在走进更多家庭。”这次他们带来的青稞制品涵盖三大系列,其中青稞米寿司、青稞咖喱炒饭、青稞姜茶等创新美食,让市民们眼前一亮。
“只听说过糌粑,今天才算真正尝过青稞的味道!”东北籍杭州市民苏女士咬一口青稞吐司,细细品味着谷物的清香。袁东平表示,所谓“青稞4.0”,就是通过精深加工让粗粮变得更美味、更便捷,既保留其低脂、高纤维的健康属性,又契合现代都市人的饮食需求。
在浙青产业协作的推动下,以青稞、藜麦等为主的高原健康食品正逐步打开长三角市场,成为两地消费帮扶的新亮点。
当世界顶级奢华酒店遇上青海本土食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西宁索菲特大酒店总经理罗明晖给出了答案:“我们将法式浪漫与‘青海家宴’相结合,用牦牛肉、枸杞、青稞等制作高端料理,让宾客感受味蕾的觉醒。”
流水席上,一杯晶莹剔透的枸杞甘露吸引了众多目光。这道由来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鲜枸杞打造的杨枝甘露“平替”,搭配用海南藏族自治州龙羊峡的三文鱼制作的烟熏料理,将高原物产的纯净与法式烹饪的精致完美融合。
“五湖四海的客人都对青海食材感到惊艳。”罗明晖说,索菲特与“青海家宴”的品牌联合,不仅提升了“青字号”产品的高端形象,更让高原风味通过“青海家宴”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舞台。这种“本土食材+国际标准”的创新模式,成为青海餐饮品牌升级、高原臻品走向国内外的生动实践。
“气氛活跃、热闹非凡!”浙江省援青指挥部产业协作组组长陈奡用八个字形容活动现场。从场馆展示到专场推介,再到“青海家宴”的沉浸式品鉴,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浙江市民全方位了解了青海农畜产品的优势。
在陈奡看来,这场跨越山海的美食对话,正是浙青两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动写照:“这场跨区域互动,既为青海特色产品拓宽了市场空间,更让浙江市民共享高原生态馈赠,真正实现双向赋能、互利共赢。未来两地将在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品牌化运营、多元化销售等领域深化协作,探索更多合作新模式,推动浙青产业协作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在杭州生活了28年的青海籍张女士眼眶湿润:“吃到家乡美食的那一刻,感觉回到了三江源,希望这样的活动多来杭州,让更多人爱上青海味道。”市民孙女士则计划购买更多青海特产:“酸奶酸甜醇厚,带着高原的纯净气息,要让家人也尝尝这份馈赠。”
一场家宴,一次风土人情的深度对话。这桌宴席,“品”出的是青藏高原的生态馈赠,“尝”出的是青海农牧产业的焕新成果,“道”出的是浙青两地十五年对口支援的深厚情谊与务实合作。
原青海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青海家宴”专班负责人李雅林表示:“此次活动充分依托浙江援青平台及浙江优质产业链资源,进一步推广了‘大美青海’区域品牌形象,助力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拓宽销路、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这标志着青海商务领域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迈出重要一步,为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服务消费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搭建了战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