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鱼类大熊猫”安家都江堰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七年养一鱼

“鱼类大熊猫”安家都江堰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繁育基地里养殖的圆口铜鱼。

记者近日获悉,经过长达7年的技术攻关,被誉为“鱼类大熊猫”的圆口铜鱼全人工繁育攻坚告捷。标志着成都在生态养殖领域再添硬核成果。让珍稀鱼类在“保护与利用并重”的道路上焕发新生,既守护了珍稀物种,又丰富了市民餐桌。

走进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的繁育基地标准化车间,光线昏暗,只听得车间内水流声潺潺,4个大型的养殖池上方都细心地蒙上了防撞网。据了解,基地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从都江堰市天然河道引入的活水经三重过滤后,通过智能水循环系统24小时不间断流转,精准匹配圆口铜鱼“喜弱光、爱活水”的生存习性。

圆口铜鱼的成功驯养,背后是长达7年的技术攻关。2019年起,四川中科律道、鳞候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组建攻关团队,系统性开展圆口铜鱼基础生物学研究、繁殖习性观察、人工催产等课题。

“圆口铜鱼的转运是第一道难关,它们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团队负责人回忆,团队通过优化温控设备、加强水体充氧、缩短转运时间等措施,后续批次亲本鱼存活率显著提升。在繁育环节,科研人员通过模拟长江流域季节性水温变化,精准调控催产时机,终于在今年5—7月成功繁育出2.5万尾鱼苗,目前鱼苗平均体长已达11—12厘米。

如今,都江堰构建起“陆基驯养+增殖放流+商品养殖”的发展模式,人工繁育苗种优先用于长江增殖放流,补充野生种群,同时在严格监管下推进商品化养殖,让这一珍稀鱼类在“保护与利用并重”的道路上焕发新生。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程琪霖 受访单位供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鱼类大熊猫”安家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