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这样的帖子:明明是一篇讲述琐事的生活帖,却在文末标注了本应出现在学术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或者一篇帖子的内容颇受争议,评论区齐刷刷地出现“震撼首发”“标记一处参考文献”的队形?近来,这种将论文格式与网络文案结合的做法,已成为一种在年轻人之间广泛流行的网络表达新形式。
这种表达的流行并非偶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它巧妙地运用了“认知错位”效应,将学术规范的严谨与日常话题的轻松并置。人们通过一种学术严谨的态度,来调侃那些无伤大雅的日常经历或自身体验,从而产生一种反差趣味,博人会心一笑。
“参考文献”梗相关表情包 图片来源于网络而且这种“人传人”式的复制行为本身也能带来乐趣。正如经典喜剧的创作中常通过特定格式的重复与变异,制造出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固定的文献格式与千变万化的生活素材组合,每次都能碰撞出新鲜的笑点。比如有标题为“观鸟,毁了我女儿”的帖子,作者用这种夸张的口吻来调侃鸟类观察爱好者的痴迷。文末引用的参考文献“法考,毁了我女儿”,同样充满戏谑地来调侃法学生的备考不易。而这两篇帖子本身,又会成为其他话题的“参考文献”,在不断地复制、戏仿中完成快乐的传递。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形式某种程度上也的确起到了软化表达的功能。相较于直白尖锐的吐槽甚至人身攻击,用“参考文献”的形式来调侃一个引起争议的观点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表达的戾气,以一种更为迂回的方式完成了意见表达,避免了直接的冲突。
然而,如同许多网络热梗一样,随着其适用边界逐渐扩展,“玩梗”的性质便可能发生异化。起初,“参考文献”是为了调侃一个引起广泛争议和批评的观点或帖子。但随着梗的普及,一些内容本身争议性不大的帖子,也开始被列为参考文献。比如有博主在平台分享生活不顺的难过情绪,也被戴上“矫情”“玻璃心”的帽子,进而被转化为“参考文献”,最终陷入一场批判的狂欢。这种看似戏谑的调侃,实则产生了隐形的舆论压力,且让群体性攻击显得名正言顺。这时,原本轻松幽默的玩梗,就有可能异化为一场语言暴力。
这引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在“玩梗”与网络暴力之间找到平衡,“玩梗”和“玩烂梗”的边界在哪里?当“参考文献”用于自我解嘲,或是在特定圈层内寻找共鸣时,它往往能引发会心一笑而不伤及无辜。但当它针对特定个体进行标签化时,就极易演变成一种数字时代的“游街示众”。
纵观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葬爱文化”到如今的“参考文献”,每次网络用语的流行,都不曾缺少对其边界的讨论。这本身体现出网络社群的自我教育意识。由于群体不同,所处的环境因人而异,人们对“玩梗”和“恶意”的认定也各不相同。网络表达的伦理建设,很难用一个明确不变的标准去精准框定,或许更依赖于一种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集体自觉。
因此,对待“参考文献”这类网络热梗,不必急于给它贴上“对”或“错”的标签,我们或许可以抱有一种开放但审慎的态度。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融入网络生活,如何在他们接触多样网络表达的同时,温和地引导其理解语言背后的分寸与善意,是一个真正值得平台乃至社会共同思量的课题。
说到底,一种健康、有活力的网络文明,其精髓或许不在于禁止哪些表达,而在于如何让创意与善意相伴相生。就像一个好的喜剧演员,总能找到那个让观众会心一笑却又不会感到过分冒犯的平衡点。网络的表达空间也是如此,当我们都多一分将心比心的自觉,那些有趣的梗自然更容易在轻松包容的氛围里传递快乐。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