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山东省威海市,寒风料峭。上门回访的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一庭法官来到总投资额数十亿元的泰昇山东电工海底电缆生产基地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现场机器声轰鸣、塔吊林立,一条条巨大的海底电缆即将从这里产出,成为连接起能源与未来的“深蓝动脉”。
“闲了十多年的地总算活过来了!”看着眼前的一片忙碌,法官也是触景生情。谁又能想到,这片300多亩的土地,在年初还是一片荒芜和沉寂,被多重困境牢牢“锁住”。
三把“铁锁”,“锁”住了黄金海岸线的优质资源
“自2000年起,山东崮山水产集团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最终停产停业。”谈及往事,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相关负责人语气中不无惋惜,昔日繁忙的厂区难抵岁月侵蚀,成为区域发展进程中一道难愈的“历史伤痕”。
更为棘手的是,企业停产后衍生出的120余件执行案件,如同一团乱麻,分散在威海中院、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威海经开区法院等多家法院。
案件协调难、集体土地资产处置难、多方利益平衡难——三大难题像三把“铁锁”,将这片宝贵的土地资源牢牢“锁”在这条黄金海岸线上。
“案件时间跨度长,涉及主体多,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简单推进其中任何一个案件,都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导致整体工作再度停滞。”威海中院执行局相关负责人不禁回想起了当时的困境,如何解开枷锁、唤醒土地,成为摆在威海中院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破“协调难”——从“各自为战”到“一盘棋”
“如果各家法院各自为战,就难以形成合力,必须攥指成拳,集中攻坚。”威海中院找到了解题的“金钥匙”,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启动交叉执行机制,对系列案件进行统筹攻坚、一体攻坚,确定由环翠区法院作为主办法院,牵头处置核心的土地使用权;威海中院负责处理关联企业的不动产处置;威海经开区法院则集中审理相关衍生诉讼。
交叉执行机制有效汇聚了分散的司法力量,实现了“优势兵力集中攻坚”。恰在此时,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传来——威海经开区管委正在引进省级重大项目泰昇山东电工海底电缆生产基地,而项目方看中了这片“沉睡”的海岸线。
在得知消息后,法院迅速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服务,第一时间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一场围绕盘活“沉睡”资产的府院联动攻坚战全面打响。
破“处置难”——府院联动,巧解“死结”
方向已定,但集体土地转让的主体限制、房地权属分离等历史遗留问题仍制约着案件推进。
“单靠法院一家,或者政府一方,都难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威海中院执行局相关负责人非常庆幸,得益于府院联动机制,威海中院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威海经开区管委等坐到了同一张桌前,经过十余轮专题会商,确定了“双轨并行”的思路——法院负责通过诉讼明确房屋产权,并对土地使用权进行司法拍卖;政府则同步启动征收程序,解决土地性质转换、拆迁补偿等难题。
多方联动,破除重重障碍。权属争议最为棘手,威海中院便引导债权人提起确权诉讼,威海经开区法院迎难而上作出判决。面对政府启动征收的需求,威海中院坚持善意执行理念,依法裁定解除对实物资产的查封,转为对其未来征收补偿款进行置换查封。面对集体土地竞买人范围窄的难题,环翠区法院引导村集体作为适格主体参与竞买,拍卖后崮山镇政府迅速与村集体签订征收协议。
破旧立新,沃土重生。随着最后一笔征收补偿款在法院见证下分配完毕,府院联动锻造的“金钥匙”终于打开了“铁锁”,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崭新生机。待泰昇山东电工海底电缆生产基地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营业收入可达65亿元,将成为北方最大的海底电缆生产基地。
“崮山水产系列案件的顺利执结,是我们深化交叉执行、做实府院联动的一次生动实践。”威海中院执行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威海法院将依托府院联动机制,深入推进交叉执行、执破融合、终本清仓等重点任务,以更高质量的司法保障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法院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