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深秋的平凉,塬上流金,果香四溢。
10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将“甘味出陇”主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第一次搬到了静宁县的万亩苹果园中。
10月16日至23日,2025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招商推介大会在平凉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客商再度聚焦这片黄土地。
两场会议,一个主题。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关于坚持与蝶变的故事——平凉市用47年光阴,潜心“谋一果”。
静宁苹果,是平凉市九大产业链之一。如今,这枚小苹果,已长成“参天大树”,品牌价值高达181亿元!它不仅是甜蜜的果实,更是带动农民增收、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缘起·一棵树的探索
时光回到47年前。
那时的平凉,乡亲们在黄土地上为温饱奔波。地里只种小麦、玉米和土豆,靠天吃饭,产业单一。
转变,始于一场大胆探索。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吹来。平凉农技员们背着树苗,走乡串户:“黄土层厚、日照足、温差大,种苹果,能成!”
响应者寥寥。“种粮保吃饭,种苹果能当饭吃?”
质疑声中,第一棵果苗顽强扎根。
早期的园子,“张家栽两棵,李家种半亩”。树种混杂,难成规模。
困局中,泾川等县率先突围。干部下沉动员,技术员包村指导。算收益账,树致富典型,让群众从“看客”变“主角”。
为激发干劲,泾川县办起“赛果赛园大会”。果农们推车提篮,紫红的“秦冠”、黄澄澄的“黄元帅”一一亮相。专家逐项打分,领导亲自授奖。
“种了半辈子苹果,没想到还能当先进!”捧着奖牌,果农笑逐颜开。
从1978年到1990年,一场“认知革命”悄然完成。30万亩果园如星火初燃,希望种子深埋黄土。
扩张·一片园的崛起
20世纪90年代,春潮奔涌。
1991年,平凉地区行署印发决定:集中连片,整乡推进果树种植。
政策迅速下沉,“要想富,种果树!”成为响亮口号。
静宁出台方案,泾川推行“三统一”,庄浪建设示范区。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静宁的突围从“一张蓝图”开始。南部山区光照足、温差大,恰是红富士的“天然温床”。
为破“小农户难闯大市场”之困,静宁大胆探索“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企业将果园当作“第一车间”,统一供苗、统一管理、承诺收购。
党员带头闯,群众跟着干。静宁县仁大镇堡子村党支部书记马德贵,带领党员种下500亩连片果园。“县上派技术员,还签收购协议,果商保底价兜底!”
1997年秋,第一茬红富士挂满枝头。卡车开进地头,每斤1.5元的收购价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到1999年,仁大镇果园突破2.8万亩,成为静宁县首个“苹果专业镇”。
9年间,平凉市果园从32万亩扩至90余万亩。静宁仁大、泾川窑店、庄浪万泉……一批果业重镇迅速崛起。
提质·一枚果的升华
规模崛起,挑战随之而来。
市场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同行竞争日益激烈。静宁苹果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追求产量,还是转向质量?
答案清晰而坚定:提质增效,链上升值!
新世纪伊始,平凉果业转向“稳面积、提质量”。一场从“种得好”到“链上生金”的变革悄然开启。
庄浪万泉乡果农万乔娃,率先嗅到“贮藏增值”的潜力。他联合村民筹资120万元,创办股份制公司。为避免苹果贱卖,实现“错峰上市”,公司建成10座恒温库,年吞吐苹果115万公斤。
生意还延伸县外,年利润稳定在七八十万元。周边果农加入合作,告别“看天卖果”,分享产业链增值红利。
“以前卖果论筐,现在论吨;以前求着收,现在挑着卖!”果农们纷纷感慨道。
静宁的常继锋则更早谋篇全产业链。2005年,他创立常津果品公司,上游联合果农,中游智能分选,下游挺进沃尔玛、永辉超市,更远销泰国、新加坡。
“过去只赚种植钱,现在从分拣到包装都能参与。”常继锋带动1200户果农,年均增收超2万元。
10年间,平凉果园面积稳定在百万亩,年产值突破12亿元。外地企业闻“果”而来,办厂开店,农村小镇商贸兴起,业态焕新。
转型·一个产业的蝶变
自2011年起,平凉启动优生区全覆盖战略,年均扩园近20万亩。
标准化成为“硬约束”,“矮砧密植”“测土配方”全面推广。静宁县建起20个万亩示范园,泾川县推广“果沼畜”循环模式,庄浪县依托梯田改造配套水利设施,灵台县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善山地果园基础设施。
十年间,平凉市优果率从55%跃升至76%。
在静宁县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分选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按糖度、果径自动分级,‘德美果’成了国家级运动员特供果。”总经理田积林说。
作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德美构建“四位一体、三统一”模式。联合高校破解品种单一,推动种植转型,组建合作社联农带农。
“三统一”打通产供销堵点:统一农资每亩年省130元;统一技术减少1.5个人工;统一品牌销售溢价率达20%。
“以前被客商压价,现在优质果能‘论个卖’!”合作社负责人李军贵欣喜道。
静宁红六福果业以“链主”姿态构建全产业链,3万吨冷库保障供应,10个合作社联结10万亩基地,产品出口8国,“红六福”品牌价值达2.11亿元。
质量成为苹果产业“生命线”。德美建立全链条追溯系统;红六福引入HACCP管理;静宁建成全国首个苹果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智慧管园”。
如今,平凉苹果产业已形成“育苗—种植—贮藏—加工—销售”全链条。3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980家关联企业协同发力。
加工端成为强劲引擎。23条分拣线、16.5万吨精深加工能力、126万吨冷藏保鲜能力、纸箱年产能3.5亿平方米,静宁苹果加工产业集群跻身省级特色集群,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营销网络覆盖全球。13个专业市场、500多个集散地星罗棋布;直销店、农超专柜覆盖全国;苹果期货交割库建成,静宁苹果登陆新三板;41家出口企业将苹果送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破2亿美元。
47年,从第一棵试探的树苗,到百万亩果海;从提篮小卖,到畅销全球;从默默无闻,到品牌价值181亿元。
“平凉苹果的故事,是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微观样本。找准一条路,持之以恒,黄土也能变成金。”中国苹果产业协会会长杨易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