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促进分级诊疗。优化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进全民健康数智化建设。分级诊疗的改革进程已走过十年,让群众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是我省提升推广“三明经验”、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之一。
良性的区域医疗分级诊疗,应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急症和慢性病分类管理,形成城乡医疗联动网。如何破解区域医疗发展困境,让群众便捷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制度上打破各级卫生机构各自为政的格局,让他们成为“一家人、一本账、一条心”的共同体。“双向转诊能否顺畅运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下级医院之间的合作和信任。”一位市级医院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和总医院之间虽然“形合”却不能“神融”。要进一步理顺医共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人财物实质性统一管理。同时,要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重点推进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协同打造“县强、乡活、村稳”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关键在人。记者摸底发现,一些基层卫生院存在人才沉下不来、技术水平提不上去等问题,导致患者信任度不足,逐渐陷入被边缘化的窘境。一方面,要让人才“留得住”,强化基层医院人才储备,让人才有奔头、得实惠。推进基层全科医生的培训和发展,优化薪酬激励机制,打通基层医务人员的晋升通道,为他们创造更多职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要让人才“沉得下”,提升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基层帮扶质效。“在家门口挂上专家号”是不少群众的心声,“请上级医院专家带班带教”也是许多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的愿望。组建联合会诊专家资源库,把专家“约到家门口”,开展跨科室、跨医院多学科诊疗。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打通制度壁垒,让专家深度参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科室建设和业务带教,避免“打卡式帮扶”。
全面开展数字医共体建设,借力数字化转型,让“数据跑腿”替代“医患奔波”。建立数字信息平台,推进数据互联互通,打破部门间、地区间、机构间的信息壁垒。记者走访多地卫生院获悉,在胸痛、卒中这类急病中,病情信息互通,抢救快速响应,能大幅提升救治概率;而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随诊中,数字健康档案则让医护人员能长期跟踪、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基层医生表示:“高龄患者最揪心,看诊时逐条讲解病情,还手写注意事项,但老人常听完就忘。”为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照护,需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实现百姓就医“一件事、一卡通、一档查”。同时,以AI、大数据、算法分析等数字技术优化医院科室建设和医学专业发展,通过数字医共体信息互联,为临床决策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