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作为我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迈入“十年再出发”的关键阶段,如何发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地的示范作用是必答之问。当前,国际贸易规则加速重构,跨境投资、数据流动、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法律风险更加严峻。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系统性推动涉外法治保障机制创新,助力扩大制度型开放,是“十五五”时期我省自贸区建设的应有之义。
十年来,我省自贸区涉外法治保障建设稳步推进,构建了一套与国际接轨、兼具福建特色的生态系统,为我省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长远来看,我省自贸区在涉外法治保障方面仍需加强。一是规则衔接仍显不足。域外法律查明覆盖不均衡,“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法律更新滞后,跨境贸易、投资等领域欠缺实操指引。二是纠纷解决效能不高。调解、仲裁、诉讼等平台协同不足,在线解决纠纷技术应用不深,电子证据存证、跨境送达等功能薄弱。三是涉外法治人才供给存在缺口。全省涉外律师仅200余名,精通企业投资贸易目的国法律、熟悉外语和国际经贸规则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十五五”时期,自贸区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强化规则衔接、纠纷化解, 构建“立足两岸、辐射海丝、对接国际”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涉外法治保障的能力和水平,服务自贸区全面提升战略。
深化法律规则衔接,强化法律服务升级。在当前自贸区涉外法律服务制度和政策体系建设基础上,不断优化域外法查明机制,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法律数据库,深化行业法律解析,增强法律服务针对性。结合我省产业特点,强化国际规则对标衔接,积极谋划涉外专项法律法规制定,构建适应产业的高标准经贸规则,切实提升法律服务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创新纠纷解决机制,提升纠纷解决效能。依托自贸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优势,着力打造法治创新示范平台和国际法律服务高地,推动厦门海丝商事海事调解中心经验,建设“调解+仲裁+司法确认”的跨境纠纷“一站式”解决平台,推动调解协议跨境执行互认。
着力法治人才培养,加强产教学研融合。针对当前我省涉外法律服务人才供给缺口,发挥省内高校培养优势,强化“产业需求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育机制,依托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的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对接省内涉外法治部门、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专项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培养即战型法律人才。
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推动安全技术创新。加强数据安全法律框架建设,明确数据安全责任与义务,完善数据跨境流动规范,推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跨境数据安全合作框架,实现法律责任互认和跨国追责,通过前沿技术,兼顾用户隐私和企业利益,确保跨境数据流动的安全。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