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是立冬后的第一个节气。冷空气助阵下天气愈发寒冷,要当心寒邪侵袭身体!这一时节的养生,最重要的在于一个“藏”字!快来看看市健康促进中心给大家带来的介绍↓
藏精守阳好过冬
小雪节气,自然界阳气潜藏,阴气渐盛,万物活动趋向休止,是为“养藏”之始。
对于肾脏病患者而言,冬季正是考验肾功能和养生功力的关键时期。中医认为“肾与冬气相通应”,冬季是主养肾脏的季节,顺应“闭藏”规律,科学调养,方能固护根本、安然过冬。
气候特点与肾脏
小雪节气到来,随之而来的寒邪与燥邪,这两者都与肾脏的健康息息相关。
寒邪伤阳
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阳,是人体阳气根本。寒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
一旦寒气侵袭,不仅会引发感冒、呼吸道感染,更会直接耗伤肾阳,导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增多等症状加重。
对于肾病患者,肾阳虚损会使水液代谢更加不畅,加重水肿和尿少的情况。
燥邪耗阴
虽然冬季寒冷,但室内供暖、燥气仍存。燥邪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口干、咽干、皮肤干燥。肾主水,且“肾阴”是全身阴液的根本。
燥邪伤阴,会进一步损耗肾阴,对于需要控制饮水量的肾友,会加剧口干不适;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可能引发虚火,出现血压波动、心烦失眠等问题。
血压升高
寒冷会使人体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对于肾脏病患者,冬季血压控制难度增加,持续的高血压会加速肾小球的硬化,对肾功能造成“二次打击”。
“肾友”养生“四部曲”
PART 01
饮食调养:温润益肾、补而不峻
寒冬气候干燥,在饮食调养方面,要温阳不忘滋阴,益肾兼顾健脾,并严格控盐、控水减轻肾脏负荷,可适量吃些性温的核桃、板栗等应季果实。
肾阳虚患者在吃羊肉时,最好与萝卜同炖以化解滋腻,但需严格控制量,避免嘌呤摄入增加影响肾功能。
阴虚者可多吃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有良好的滋阴补肾效果。山药性质温和,不寒不热,可做成山药粥药食双补,既可健脾又可补肾益精,肾病患者可适当多吃。
切忌滥用鹿茸、附子等大温大热的补品,以免“虚不受补”或加重内热,引发血压问题。
天气寒冷,人们喜欢吃火锅或煮热汤等,但肾功能不全者不建议吃火锅或含有菌菇类、内脏类的荤汤,需警惕高磷、高钾、高嘌呤食物对肾脏的影响。
PART 02
起居运动:防寒保暖、动中求静
保证充足睡眠,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可等太阳出来后再起床,避开清晨的严寒。头为诸阳之会,戴帽子可有效防止热量从头部散失。
背为阳中之阳,穿一件保暖的背心或羽绒内胆,防止寒邪侵袭膀胱经和督脉。寒从脚下生,肾经起于足底,每晚用温水(非过热)泡脚至微微出汗,能刺激肾经,温补肾阳。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水温,防止烫伤。
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大汗淋漓而阳气外泄。推荐在阳光充足的午后,进行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以身体感觉温暖、微微发热为度。
PART 03
情志养护:静养心神、戒恐戒惊
冬主藏,对应的情志为“恐”。恐惧、焦虑的情绪最易伤肾。在冬季要多晒太阳,阳光是最好的“抗抑郁剂”,在午后晒晒后背,能补充阳气,驱散心中阴郁。
冬季也是适合反思和静养的季节,可听听舒缓的音乐,练习书法,或进行温和的瑜伽冥想,使心神安宁,肾精内守。
PART 04
重点提醒:防感染、严监测
小雪前后是感冒、流感的高发期。任何一次感染都可能诱发肾炎活动或加重病情。
务必注意保暖,勤洗手,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接种流感疫苗。
平时要加强监测,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发现波动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
每日固定时间称重,体重的快速增加是水钠潴留的早期信号。密切关注尿液变化,如有异常及时记录并就医。
冬季病情易变,切勿自行调整降压药、利尿剂等药物。务必遵医嘱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防患于未然。
编辑:德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