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3省7地共建红色旅游共同体大别山区协同作战“点红成金”

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张家振 黄冈报道

大别山区横跨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三省,是一座拥有丰富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富矿”。

以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为例,当地以“两百个将军 同一个故乡”而闻名,拥有董必武、李先念故居,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等一系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是湖北省委今年提出打造“神武峡 赤黄红”两条文旅主轴中的“红色”主轴主要承载地。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县结合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通过旅游产业培养、消费业态创新,让红色文化从 “历史标本” 变为 “活态产品”,正成为红安县“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方向。

此外,大别山区山多地广,在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同时,也存在分布较为分散等问题,同时受制于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足等因素,还需要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一步发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在三省毗邻的大别山区腹地,如何将革命老区振兴和旅游产业发展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

《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在红安县举行的“2025湖北红安大别山红色文化旅游季开幕式”上了解到,大别山区三省七县(市、区)正通过成立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全力构建大别山红色文旅圈等方式突围破圈,共同探索建立健全“机制共建、发展共谋、品牌共创、形象共树、成果共享”的联动协作机制。

老区人民端上红色文旅“金饭碗”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一首传唱至今的《黄安谣》,道出了红安这片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的贡献。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红四方面军在红安县诞生,红二十五军在红安县重建,红二十八军在红安县改编,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成功入选全国10个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和解放,红安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2552名。作为全国闻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县还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新中国高级将领,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如何将红色文旅资源变成老区人民手里的“金饭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安县近年来正通过加快建设旅游公路基础设施,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演艺节目和“铁血红安”特色IP,提升旅游服务数字化水平等多种方式,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11月12日晚,“映山红”系列红色文化小剧展演活动在红安县红秀剧场举行。《燃烧的心——夏明翰和一把火》《春满大别山》《当归无期》《女将送饭》等多部红色文化小剧接连上演,通过对历史人物、感人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演员的动情演绎,让红色基因“活”了起来,将红色文化和红色记忆播撒到观众心中。

其中,在《女将送饭》小剧中,通过讲述一位普通黄安妇女在丈夫打仗牺牲后,强忍悲痛坚持为前线将士送饭的故事,再现了《黄安谣》中“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军民鱼水之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游客对沉浸式旅游的消费需求,红安县打造了《我和我的红安》《红安永远红》《大别山抗战》《红安·红安》等一批沉浸式演艺剧目,以游客可见、可感、可参与的方式引爆红色旅游热,并入选2025“赤黄红”荆风楚韵文化旅游线路。

以大型行浸式山水实景演艺《红安·红安》为例,11月13日晚正式在红安县黄安古城·红安影视幻城迎来首演。据了解,该剧由王潮歌《只有河南》原班人马领衔打造,汇聚了国内一线演艺编创团队,整场表演以山水为舞台,观众与演员随着剧情演进,依次从第一幕水景舞台到第二幕前门广场,再到第三幕黄安古城内城,最后到第四幕月亮湾广场,以行浸式观演方式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温黄麻起义那段烽火岁月。

在数字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方面,据红安县委书记胡广介绍,红安县近年来积极探索以现代化、信息化手段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出了“红客家”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接入景区12家、民宿酒店60余家、餐饮商户180余家,累计服务游客近10万人次,实现了“一部手机游红安”目标。

红安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陈威表示,红安县坚持文旅兴县发展战略,以“将军故里,英雄红安”为形象定位,突出“红、绿、古”资源禀赋优势,以红色教育、红色文化、军事体验、研学旅行、休闲旅游、康养度假为主要产品方向,以黄麻起义纪念园5A级景区创建为龙头,构建“六区一路一环一河多节点”的红色文化旅游空间格局,辐射带动全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红安县共接待游客13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72亿元,旅游接待人数位居黄冈市第一位。根据计划,到2026年,红安县创新红色演艺、特色街区、红色消费等新业态、新产品将更加丰富,A级景区达到15家,其中5A景区1家、4A景区5家、3A景区9家,实现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发展目标,让老区人民端上红色文旅“金饭碗”。

抱团实现“1+6>7”协同效应

革命老区振兴,红色旅游发展,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协同作战。据记者了解,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成立一年来,已取得了系列合作成果。

胡广表示,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各成员单位通过健全轮值单位机制、完善理事会架构、设立常设秘书处等创新举措,持续加强实体化运作;编制了《大别山红色旅游地图》,打造了“红旗漫卷·大别山红色脊梁之旅”跨区域精品线路,实现了红色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资源共享层面,联盟各成员单位建立了场馆互认、票务互通新机制;在客源开发层面,构建了联合营销、协同推广新体系;在产业协作层面,推动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生态康养等业态的深度融合。

相关资料显示,2024年11月,湖北省红安县、麻城市、大悟县,河南省新县,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金寨县等鄂豫皖三省六县(市、区),在2024中国红色旅游推广联盟年会开幕式上共同发布《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倡议书》,达成《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红安共识》。此后,随着武汉市黄陂区加入,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增加至七县(市、区)。

为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文化旅游事业创新发展与区域协同,武汉科技大学大别山文化旅游创新研究院于今年5月20日正式成立,并在联盟标识设计、旅游手册编纂、文化遗产调研、景区质量评估、和美乡村建设、研学规划制定及文旅活动策划等七大领域开展相关工作,初步构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体系与实践创新平台。

11月13日下午,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座谈会在红安县召开。会上,联盟成员签订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实体化运作协议。根据联盟运作机制,河南省新县将从红安县手中“接棒”,成为下一个轮值单位。

据了解,此次签订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实体化运作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全域协同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合作机制三个方面十项具体举措。涵盖建立联盟轮值会议制度、搭建“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智慧服务平台;通过长效合作机制、信息交互机制等进一步发挥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建立健全“机制共建、发展共谋、品牌共创、形象共树、成果共享”联动协作机制等。

在构建红色文旅创新格局,引领大别山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武汉科技大学大别山文化旅游创新研究院刘伟毅建议,出台开国将军故居保护利用标准,通过统一标准实现区域内革命文物的整体保护与系统利用,打造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示范标杆。同时,探索“故居+研学”“故居+乡村”“故居+文创”等融合利用路径,使革命文物真正“活”起来。

刘伟毅建议,联盟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协同,共绘大别山红色旅游“一张蓝图”,整体谋划、统一布局系列文旅活动,推动资源整合与品牌共建,提升“大别山红色文旅”整体影响力,突出“一县一特色、联盟一盘棋”的整体思路。“通过系列活动的整体策划与联合实施,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的营销格局,持续扩大大别山红色旅游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吸引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3省7地共建红色旅游共同体大别山区协同作战“点红成金”